[如何认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他在教育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视国情,立足国情,把我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陶行知教育...+阅读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思想来源于什么时期
1、制定法律:“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不补充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不是要人人为善,而使人人不作恶,国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应着眼于大多数,而少数人无关宏旨。所以着力于执法,非立德。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和威势,不需要特殊德才能和品德,以法治民,非以德感化民众,这是徒劳的。
2、循名而责实: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
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人去担任某项职务。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3、因此,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那为何韩非子对“立德”的文化教育如此不屑呢?其根源在于韩非子深信人性恶。
因为他是荀子的学生...
怎样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这体现了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担当,对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内涵。[法治],简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主要依靠法律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规范和规则。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领导干部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时,根据法律规则认识和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方式。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须切实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遇到问题找法的思维方式,养成解决问题用法的工作方式。
二、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当前,我国正处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钜,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1.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法]是全社会**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随著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要更好凝聚改革**识、确保改革不断推进,就必须在发挥政策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2.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法治]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等特点,与科学发展有内在联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有利於推动科学发展。[法治]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法治是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根本依据,也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的现实,领导干部应更加注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法治思维及如何提高法治思维
一是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首先,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其次,要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要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主要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法制】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如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注重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1、要深化对法治的认识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竞争,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对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质的认识,增强养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自觉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价值,是工具和价值的结合、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只有把法治作为价值来追,才能提高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法律的权限和程序进行.权力有边界,行使权力与接受监督、承担责任要相互统一.法治的要义是限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对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法治意味着对自己是一种约束.要深谙权力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为端正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2、要树立对法治的信仰 法治信仰,是对法治油然而生的神圣情感,是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够被信仰,是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是非人格化权威,超脱于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够激起社会成员信仰层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种实践理性,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内心要敬畏法治,这样才能由衷地认同和尊崇.法治意识要我们树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圣不可亵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对各级公职人员来说,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对行政权、审批权和执法权、司法权的约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权益,自觉把公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3、要提高法治的素养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首先,各级公职人员要带头学法.要认真学习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知识,学习法治原则、原理、精神,重点掌握法律授予什么权力、边界在哪里、行使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应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其次,要加强法律逻辑训练.法律逻辑推理是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社会问题、案件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推理,并得到相应结论或者拿出解决办法的思维过程.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依法.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越是问题复杂,越是情况紧急,越要用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去思考、处理.只有这样,办事情、处理问题才会更稳妥,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再次,要注重法治实践锻炼.要深入行政执法和执法司法一线,剖析案例,探寻个中法律精神、法律规则及其运用方法,了解掌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思考解决办法,提高从法治层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坚守法治的底线 全社会都要树立坚守法治底线的理念,各级公职人员更要起好带头作用.各级公职人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双重责任:以履行行政执法权和执法司法职责,推进依法治国;以模范守法,带动全社会守法.坚守法治的定力、坚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级公职人员必备的职业品质.要带头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守法模范.要克服特权思想,决不做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养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
5、要把对法治的坚守转化为严格依法办事的实际行动 自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执法司法活动中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不偏不倚、不拉不纵,执法如山、公平如秤.要敢于排除干扰,在一次次对法治有益而对自己可能有不利后果的选择中养成厉行法治的决心和意志.要站稳脚跟、挺直脊梁,敢于抵制权势、金钱、美色、人情、关系的干扰,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要坚决同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对破坏法治的行为决不能无动于衷,必须毅然决然地站出来,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
延伸阅读: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意义你好,根据著名管理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研究总结: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
一篇儒家之主张思想原则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的论文襄樊学院N4-301 个人人格的独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他们的法律意识中最多的还依然是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权利等法律观念的培养,“善”性的土...
简答我国其他时期的战略思想有哪几条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
急!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德国还是英国是德国,我们最近刚刚学了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德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他们奋起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权益,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1871年德国...
战国时法家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不同点是什么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 讲究“以刑去刑”“轻罪重罚” 假如你偷了东西, 就有可能被砍头, 如果你杀了人或是更严重的罪,就会被腰斩。 和现在的“以...
论中国先秦时期的法治理论与现代法治理论的区别这是我们期末考试的一、相同点:均提倡“以法治国” 二、不同点:一是社会背景不同。二是主体对象的不同。 三是目的不同。四是本质思想的不同,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韩非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
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儒家和的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是一个社会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儒家和谐思想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中国封...
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简论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简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是《乐记》,《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它总结了...
西方礼仪起源于什么时期西方礼仪起源于什么时期,礼的起源和发展: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 。 但它一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