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潘维松事迹材料]潘维松,男,汉族,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中学高级教师。从教16年来,始终坚持扎根山区教育的执著信念,一直站在教学工作前沿,将自己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根植于...+阅读
李曙光,男,汉族,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最早开展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地球化学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创性成果。1987年,他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课,采用精讲加大量英文文献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他对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都花费极大精力,为每人选择有创新前景的课题,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学生第一次出野外和做实验他都亲自指导,研究生的每篇论文他都认真修改多遍。
他关注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先后引进两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两名“青年千人学者”。他的50篇论文被SCI收录论文他引1317次,3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130次,成为该领域经典论文。曾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等。 李曙光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地球化学学者,并且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与岩石学家一起推动了全国及世界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热潮。
大陆碰撞过程及有关超高压变质岩研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陆动力学研究热点和前沿,为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学术思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形成的,研究这两大陆块的碰撞及超高压变质岩的时代与过程不仅为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学说,而且对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近20年来,本项目针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碰撞及大陆深俯冲过程有关的时代、地球化学和构造演化等问题,对东秦岭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在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和大陆碰撞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创性成果,为该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突出成果概括为四方面: 1.首次发现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存在过剩氩,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争议的氩年龄与其它方法定年结果矛盾问题;发现了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存在Sr、Nd同位素不平衡及对同位素定年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榴辉岩金红石的精确U-Pb定年;发现太古代低级变质火山岩全岩Sm-Nd同位素体系在低级变质过程中可以被重置等。
这些工作发展了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为准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岩定年和低级变质火山岩Sm-Nd年龄的正确解释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为研究大陆碰撞过程奠定了基础。 2.最早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测定并证明了华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发生在三叠纪,结束了该重要地质问题的长期争议;系统测定了东秦岭和大别山的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同碰撞花岗岩和洋壳俯冲成因的低温榴辉岩年龄,以及大别山基性麻粒岩的快速冷却时代,从而完整揭示了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全过程的时间序列。
3.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T-t曲线,揭示了超高压岩石多阶段快速抬升的历史;最早发现大别山不同超高压岩片具有不同的Pb同位素组成和变质时代,据此提出了俯冲陆壳内部多层挤离与脱耦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多岩岩板、多阶段差异折返模型。这是对国际上流行的深俯冲陆壳单岩板整体折返模型的重要修正,改进了人们对大陆板块运动的认识。 4.利用Pb同位素示踪发现华南俯冲陆壳可再循环进入地幔,证明了大陆深俯冲是陆壳物质再循环的重要途径。
这些成果被SCI论文他引1420次,其中三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130次,成为该研究领域经典论文。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公布的SCI引用排名榜中,李曙光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前1000名。为此,李曙光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名),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 李曙光在科学事业上能取得这些业绩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坚持“红专并进”,做人做学问并重,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
闹专业思想问题历来是大学地质系的普遍问题。“地球化学”也并不是李曙光考大学的理想志愿,中学阶段的航模活动培养了他立志航空事业的梦想。60年入校报到时,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地球化学专业,李曙光当晚就失眠了,本想“上天”,现在反倒“入地”了。但仅一个晚上他就想通了,“大道理管小道理”, “个人志愿要服从社会的需要,何况自己又是共产党员,更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讲价钱”。
他认为既然从事了这一门学科研究,就要主动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钻得进去。在大学学习阶段,当许多同学抱怨地球化学不定量、不科学时,他认为抱怨现状没用,应该看到使地球化学进一步定量化是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一代人的机遇。在大三学物理化学课时,他就不断思考如何将物理化学原理应用于地球化学研究,并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下来。尽管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想法很幼稚,但却反映了一个青年学子的追求,正是这些思考,使李曙光真正产生了对地球化学的兴趣。
他经常向新入学的地化专业学生讲述他自己的这一经历,教育学生懂得学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李曙光教授一贯认为搞科学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持之以恒,要肯于投入,肯于花大力气,要付出毕生精力。40年来,李曙光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他淡泊名利,社会兼职的头衔也非常之少,这使他能持续不断地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集中精力。
虽然在高校工作,李曙光却从未休过寒暑假,周末也坚持工作,晚上还要加夜班。每天除了早锻炼和做必要的家务劳动外,其它一切从简。他这种刻苦工作精神坚持了一生。他常说,搞科学研究不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怎么能获得超过他人的成果? 集中精力抓关键科学问题是李曙光教授研究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为了在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研究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近20年来,他放弃了过去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积累的太古代研究和一度很感兴趣的地幔地球化学研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秦岭—大别造山带及超高压变质岩研究中。
他说在国际竞争中,我们经费和试验条件与发达国家比都处于劣势,我们只有在精力投入上大大超过他们才有可能做出国际水平的成果。道理虽然简单,然而不懂得放弃,就不能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对待科研经费,李曙光的态度是够花就行,经费是为实现科学目标服务的。他从不花很多精力去争取大而全的项目,更不会为了获得经费而参与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项目。他说“承担项目过多势必分散精力,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做好,浪费纳税人的钱于心不忍”。
18年来,李曙光一直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做工作,他参加的973项目和一些重大、重点基金项目也都与自己主攻科研目标一致,被人称为“拿小钱做大事”。 李曙光教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是他在科研上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他被公派到美国MIT进修,师从著名地球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S.R. Hart教授。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中,他懂得了“什么是现代科学,怎样做科学”。
此前虽然深知指导科学研究需要“三严”精神,但实际做法却是粗放的。在那里,他真实感受并学到了搞科学需要的严格的态度、极其严谨的作风和非常严密的工作方法,以及必须怎样从全球的视野和科学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回国后,他把这些收获全部渗透到了研究和教学中去。为了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凡是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数据,他都坚持亲自出野外采样,亲自在显微镜下严格挑选新鲜矿物颗粒,亲自做化学试验。
因此,他报道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数据均经得起国外同行的检验,从而获得了良好声誉。 李曙光教授非常关注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在待人上他礼贤纳士,不怕别人超过自己,并积极帮助新人开展工作。他还积极推荐在极地环境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破格提拔为教授。近年来,他积极地为科大地球化学专业从海外引进了3名青年千人或科学院百人学者,并为他们到校后迅速开展工作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如将自己刚建成的实验室移交给他们负责,协助推荐助手和研究生等等。
李曙光教授认真教书育人。他回国后,1987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课”,并采用精讲加大量英文文献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在坚持以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板书上课,课堂用图件发给每人一份,文献讨论坚持要求学生弄懂每一句话、公式会自己推导、曲线会自己计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指导的研究生不多,同时在读研究生最多时也仅4-5人,但他对每个研究生都花费极大精力精心培养,为每个人选择有创新前景的课题,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学生第一次出野外和做实验他都亲自指导;在遇到难解的学术问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查文献、思考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在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时一丝不苟,经常一篇论文修改7-8遍,有的甚至修改10-20遍。
他经常教育学生在学术上要诚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尊重前人成果,又要努力做出超越前人的成绩。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同时提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活跃学术气氛,学术会议上他总是最活跃的提问者之一。作为地球化学家,他乐于与地质学家合作并向他们学习,在与地质学家一起出野外时,他虚心求教,这也是他能在化学地球动力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活跃的地球化学家,多年来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和会评工作,他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评价每一份申请书,同意的写清其优点和同意理由;对写得不理想的申请他都详细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建议,有时还列上有关参考文献,希望对申请人有所帮助,绝不做无原则吹捧或空洞地简单否定。 作为一名入党52年的老共产党员,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李曙光教授首先感谢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培养。
李曙光教授说,虽然他一直在基层工作,是一个普通党员,但作为党员,参加了革命,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实现入党的誓言是他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当年公派到美国进修时,在飞机上第一次看到纽约公路上如蚂蚁般的汽车流,使他认识到中美的差距,面对差距他想到的是我们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要奋起直追。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他每天工作到12点多才回宿舍,别人介绍给他的为石油公司翻译资料挣外快的差事他也谢绝了,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多学点东西,不能辜负祖国的期望。
他说“是祖国把我送到这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尽力”。李曙光教授在过去47年工作实践中,一直把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把关心政治,坚持党性原则,关心党的建设和国家命运作为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他除了出色地完成自身大量教学科研任务外,还长期兼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及系总支委员,做了大量基层教学、行政服务工作,并为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
在担任85级班主任期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科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 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李曙光教授做了更多的科学普及、咨询和学风建设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针对当时科技界学术不端行为有扩大的趋势,他精心准备,为科大新博导上岗培训作了“科学家名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谈学术不端行为”的报告。
此后,该报告应邀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安徽大学、中北大学、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地进行宣讲,为科技界树立良好行为规范发挥了促进作用。李曙光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常委、地学部咨询委员,为改进科学基金制度积极建言献策。为改进近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评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他建议设立扶植更年轻的优秀科技人员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该建议已被采纳并在今年开始执行。
在负责组织编写“一万个科学难题”地球化学部分科普著作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发展规划”地球化学部分时,他都能发动、组织地球化学领域中青年专家广泛参与,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虽已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踏实严谨的李曙光教授正充满着对科学事业和祖国的信心和希望,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延伸阅读:
20X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邵春亮主要事迹邵春亮,男,汉族,193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86年,邵春亮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的前身——新疆少数民族班的班主任。至今共带出少数民族学生600多名。1995年...
20X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何金娣主要事迹何金娣,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高级教师。1995年,她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从事20年的普通教育,踏入当时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特殊教育。面对智障...
20X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李银环事迹材料李银环,女,汉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高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24年来,她用爱心、精心、细心、耐心、恒心、创心、责任心规范着自己的言行,用执著、无私、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