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07年第一季度,全县工业共制采掘业3家,造业企业47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3家,建筑业4家,总从业人数730人,注册资本5658万元。...+阅读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作情况
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去年4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截止7月9日,已完成交接工作,于7月10日起转入正常接收
,步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全区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166名,已经解矫71名,现共有95名。其中缓刑65人;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14人;假释12人;暂予监外执行的3人;管制的1人。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为了规范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起草《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制作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市里要求的三个阶段,结合我们江北实际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天。以区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了《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工作原则及目标、工作范围及任务,实施步骤、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建立了例会、请示报告、档案统计、教育培训和奖惩考核六项制度。同时我们在档案建设上下功夫,统一印制各类登记表、社区矫正人员登记名册及帮教志愿者名册。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分离,针对这一现象,及时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参照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日后的规范运行。为了加强公安局江北分局与区司法局的联系,及时制定并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名单。要求每个月,公安局江北分局各派出所的联络员与辖区司法所按照相关规定,不定期地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和管理工作。今年还出台了《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通过健全工作制度,达到了沟通信息、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协调问题的目的,为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管理、分类教育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
(二)、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江北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并按委员会统一要求,人事部门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报请并同意,通过内部调整,成立了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科。财政部门按照需求,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和人头经费;公、检、法三部门全力协助配合,为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各街道、慈城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明确由街道、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各街道、镇结合工作任务,将民政、教育部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各司法所落实了相对专一的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管理。
(三)、依法管理,注重实效。首先是注重公益劳动基地的建立。公益劳动能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回报社会,减轻他们的罪责感。目前全区共建公益劳动基地5个。主要以敬老院、公共场所(社区公园、绿化带、居家养老场所)为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落实每月2个工作日的公益劳动时间。庄桥街道还制定了公益劳动出勤卡,以监督矫正对象的出勤率。在公益劳动过程中,一些社区矫正对象改过自新,并能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敬老院的老人免费赠送牛奶、饼干和日常生活用品。
其次是组织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我们针对矫正对象的刑罚种类不同,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知识,实行专题化教育,做到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中马街道采取免费为社区矫正对象订制浙江法制报的方法促进其学习教育。
(四)、严格管理,正面引导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每月至少到每个矫正对象家中走访一次,还不定期地进行电话联系。一方面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服刑人员每月书面汇报一次,随时掌握服刑人员的行为动态;另一方面每月按照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办法,进行考评,年度进行汇兑。去年年末,甬江街道对二名表现特别优秀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了物质鼓励。从而调动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注重档案的建立。做到一人一档,将日常表现、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及时收入个人档案中。按照《关于规范社区矫正对象期满档案的几点意见》,进一步规范档案的建立。
(五)就地取材,共驻共建。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各自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与宁波大学法学院签订地校法制共建协议,率先在孔浦街道开展了“法律人在行动”活动。首先我们聘请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讲师组成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事务和心理学专家咨询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研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及心理问题,探讨、提出立法建议。其次,我们聘请了在校大学生为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深入到村、社区,提供司法协助。一来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法律专业工作者紧缺的难题,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二来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一个实践场地。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共建单位的双赢。做到因地制宜,抓出各自的工作特色,努力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
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分工不明确,司法行政系统陷于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其试点工作。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职责与权力不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竞变成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反而使过程复杂化。一是法律文书移送不及时,造成衔接不力。从2005年起浙江省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先后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浙江省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若干规定(修改)>的通知》。但有些部门并没有按照其中对衔接制度规定的,在7日内将法律文书移送到矫正机构,尤其是异地法院、监狱法律文书送达不到位。再加无具体报表统计,最后形成司法部门多次打电话到相关部门寻问是否有相应的矫正对象需要衔接。二是监督力度不够,脱管、漏管现象严重。相关部门本因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即矫正对象人数、个别对象的矫正期限、是否按期报到和解除矫正等),但由于没做好信息共享系统,实际监督大打折扣。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由司法行政工作“唱独角戏”的窘境。
(二)、“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成为矫正工作瓶颈
“人户分离”是社区矫正工作经常遇到的且较为棘手的问题。“人户分离”通常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户口、住址在同一地,而因做生意或其他原因经常不在本地居住;二是户口在一地,购房在一地,居住又在第三个地方;三是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打工,无具体住址,也无联系方式。而对于“人户分离”的矫正对象,如何进行日常矫治的问题,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从调查中得知,当前对于外出打工的社区矫正对象,司法所都是要求他们采用每周通过电话的方式掌握信息,然而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强,场所不固定,有的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而另一部分人即使保证每周都能够电话联系,但也都是全凭矫正对象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请假和会客制度根本无从落实,实际上等于是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这种现象,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个别矫正对象故意制造麻烦,有意钻空子,不如实报告自己的住处,不参加各种矫正活动。另一方面,各社区矫正管理单位相互扯皮、推诿,相关责任难以界定。这种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还会给社会治安留下很大隐患。
(三)、基层司法所无强制权,本身力量薄弱,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但根据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执法单位。而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对此内容规定却几乎是空白。也没有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刑罚执行的法定权力,这与司法行政机关在实践中执行主体的法律地位不相符,造成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不统一,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没有强制权。实际工作中,我们已经碰到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而面对这些现象,我们的工作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影响了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浙江省的司法所是乡镇、街道的内设机构,与综治办是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经调查,我区各司法所平均有3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司法所日常的9项职能,现实中又未与综治办真正分家,多多少少都兼顾着两个职能办的任务。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在司法所,甚至要求对社区矫正对象做到“日记载、周小结、月评议”的考核方式,难度很大。我区有的街道矫正对象有20多名,还有增长的趋势。人手缺乏,一兼多职,任务繁重,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再加上工作人员编职不一,有行政编制,有事业编制,还有镇、街道外聘人员,整体素质难以保证,业务知识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发挥。
(四)、被剥削政治权利人员不服管现象严重,对社区矫正带来负面影响
大部分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都是在监狱内服满刑后,回到社会的,他们在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执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但未构成犯罪的,《刑法》未对此作出相应的制约、制裁措施和规定。司法所只能依据有关规范性文件作出警告、记过两种行政制裁措施,不能象缓刑、假释等监外执行罪犯,给予撤销缓刑、假释予以收监执行制裁,又不能延长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当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届满时,也只能宣布恢复其政治权利。所以这两种处罚措施对矫正对象根本无威慑力。我区在移交过程中,表现差的2名矫正对象都是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其他地区还出现拒绝参加各项活动,甚至谩骂、威胁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司法局虽然对个别矫正对象予以警告处分,但收效不大。甚至公安机关对此类人员也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其他各类矫正对象相互效仿,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明确职责。
我们应该通过立法,明确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权限,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地位,并赋予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在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或违法对抗时,我们可以行使必要的强制管理手段,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其次,对社区矫正衔接环节要有详细规定,包括交接环节的衔接和监管环节的衔接等;另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和日常管理等诸多细节要有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如参加劳动、申请外出打工的程序和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矫正的不同情况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法可依;最后,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及程序应有详细的规定。
同时,我们还需修改刑法、刑诉法、监狱法等现行法律,为社区矫正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为实现社区矫正各个工作环节的规范化,法制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构建专业信息资源库,强化网络建设。
针对人口流动大的现象,笔者建议:
1、建立立体的专业信息资源库。以公安机关的人口数据库做为基础,并做到共享。在犯罪人员被判刑的同时,由所判人民法院从网上调出该对象现有信息,录入被判刑详细情况。再根据监内执行,监外执行分类处理信息管理。监内执行的,发到指定服刑监狱。监狱再负责对服刑人员进行信息处理。直接服满刑的人员,在释放的同时,录入该对象服刑表现、相关特长和要求帮教安置的相关信息。对假释、保外就医和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员,与被判监外执行的人员一样录入要求社区矫正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利用网络,通过身份证读取。
2、建立信息管理专线网络。专线网连通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机关部门。公、检、法、司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共享信息资源库的目的。
我们通过网络化手段达到“多向”衔接、成就“双赢”效果;使矫正组织机构衔接管理工作高效运转,解决流动人口寻找难问题,有效防止脱管漏管失控现象的发生。无论该类人员走到哪里,只要被掌握,当地司法所就义不容辞地接管起来。并在有关信息库中录入矫正信息,以便下一个司法所接管时,矫正工作能正常延续。直到对象刑满,转入帮教安置人员之中。
(三)、强化司法所建设,树立一线威信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根基不牢,枝叶难以茂盛。司法所工作上不去,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司法所工作的突破,体制问题是关键。
我们应该参照和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加大基层司法所的建设力度。首先要列编立户,垂直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领导管理以条为主,实行垂直领导;同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建议用正式文件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定级别。每个所配备司法干部2-3名,所长的级别和待遇要稳定、明确。彻底改善目前司法所为街道、镇内设机构,与综合治理科合署办公局面。
其次,我们还要真正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专门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给予司法警察的编制,增强一线人员的权威信。
最后,建议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应该配带统一标识,着制式服装,持省厅统一印制的工作证。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正规和整齐划一,同时也宣传了自我,树立了司法行政部门的威信,也为工作人员自强、自尊、自律创造了条件。
(四)、对特殊矫正对象要讲究方法,分类管理
被判剥夺政治权利人员大多主观恶性较深,部分人危险性较大,反社会意识强,对接受社区矫正不能正确认识。他们认为只要不违反《刑法》五十四条规定,不需再接受任何的监,所以对司法所的安排置若罔闻,如不写思想汇报,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等。所以对这部分人,我们首先要讲究工作方法,从心理矫正入手,以思想教育为主、帮助感召为辅,采取常开导、少训诫的工作方法,在人格上尊重、精神上鼓励、工作上信任、生活上关心,使矫正对象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活动。例如,我区矫正工作移交初期,孔浦街道在通知谈话过程中发现一名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满腹怨言,抱以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工作人员通过多次上门走访,了解到因为他曾经的污点,没有单位肯聘用他,无任何经济来源。为了避免他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工作人员经多方协商帮助他在社区找了个公益性岗位,为其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最终赢来了被剥权人员的配合和思想改观。
其次,两高两部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增加有关违反剥夺政治权利刑罚行为的制约性规定。如被剥权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不服从监督管理或故意脱管的,我们可通过司法解释作出区别对待:对情节较轻、事后又有悔改表现的,作出延长原判执行期限,或将其脱管期间扣除后重新计算执行期的规定;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由执行机关提请后,人民法院可改判拘役或有期徒刑的规定。这样我们才能强化刑罚的惩罚性和威慑力,维护法律尊严。
新的形势下,探索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我们将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律,使其在改革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在开拓中创新,在前进中完善,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延伸阅读:
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今年初,区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用十年时间建成北京新城区的战略目标,在城市发展中首次确立了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并重的原则;八月份在区委、区政府召开的我区第一次城市管理工作会...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加强农村教育 民革___市委员会 (2006年5月11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我市农村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否则必将成为社会主...
乡镇级卫生院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章标题:乡镇级卫生院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卫生院17所,卫生系统现有医疗机构总共27个,在职人员557人,其中卫技人员441人。固定资产3555万元,业务用房...
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08年5月3日至20日,**县畜牧...
流动妇女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思考随着**市特大型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市,截止2004年末,在常就业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就业人口的35%,共计95万人,其中24岁以下女性达28万人。流动人口的输入,解决了**...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新形势下为什么要不断加强农村群众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走向成功的法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
县级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最近,我们采取了统计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综合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县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及需求情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通过调查,基本...
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几年来,经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在改进党员干部队伍党性党风党纪和加强干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