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的诗意]行宫的诗意 《行宫》 作者:元稹 原文: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释: 1、寥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诗意: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阅读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
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9xwang.)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延伸阅读:
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卜算子咏梅的诗意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1...
客中初夏的诗意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 1、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2、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诗...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
池上的诗意池上的诗意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1、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2、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3、解:明白...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采桑子重阳的诗意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少(shǎo):不多。...
过零丁洋的诗意过零丁洋的诗意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江畔独步寻花的诗意江畔独步寻花的诗意 《江畔独步寻花》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人名。花满蹊,指花多得...
画眉鸟的诗意画眉鸟的诗意 《画眉鸟》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1、啭:鸟婉转地啼叫 2、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3、树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