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11月23日 编辑 fanwen51.com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担负着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职责。农村基层干部要履行职责,必须有良好的作风作保证。 从总体上看...+阅读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其中也蕴涵着解决好历史文化背景和各类矛盾纠葛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农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又要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和农民对土地依赖眷恋的困扰,也要解决政府财力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制约,还要解决地域差异和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造成的落差,更要解决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工作实际程度的内在要求。为此,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新农村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不好、处置不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稳定是前提,稳定是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就很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应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理工作。对农村传统矛盾纠纷,要注重研究其规律、特点及成因,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队查调处理工作力度,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努力把握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做到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问题,切实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从当前农村治安情况看,农村违法犯罪问题有与城县违法犯罪问题的共同特征,也有农村自身的特点,影响农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盗窃抢劫、流氓恶势力、村匪路霸、制假贩假、欺行霸县、坑农害农等侵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这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做到除恶务尽,切实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势头压下来,有效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扶持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民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引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下发了8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是在"一波三折"中进行的,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挫伤,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教育和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清形势,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把握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这个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美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的关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国农民的一大福音。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区间12全文查看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尤其像东北地区,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的大粮仓,历史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取多予少"的政策,导致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建设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扶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东北老工

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在促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的投放上应重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应加大对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应在贴息贷款和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应在减轻乡村债务上予以扶持,通过国家注入、减免、停息挂账等办法,卸掉乡村债务,让他们轻装上阵带领农民搞新农村建设;应在建立农村保障体系上给予帮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贷款贴息、国债资金和增加贷款规模等途径,采取"百川汇一"的方式,增强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能力。第四,正确处理好依法规划与有序建设的关系。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仍存在着无"设"就"建"、边"建"边"设"、先"建"后"设"、前"建"后"拆"的无序建设的现象,随意性强,规划性弱,极大影响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局面。新农村建设蕴涵了先"设"后"建"的新发展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脚踏实地,以长远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建设新农村,认真吸取历史上搞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上乡企时"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等劳民伤财的教训,坚决避免把有限的资金浪费到各种形象工程、花瓶式试点工程以及重复建设上去。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完了很漂亮,对他不方便,我想农民不会满意的。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强化依法规划,各级政府在出台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好事办好,坚决避免一个出发点好的政策措施,由于不符合实际或者侵害了农民的权利而引发新的矛盾。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一些地方建设农村的小社区,在这个前提下,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这样就涉及到农民要搬家,老房子要拆掉建新房,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考虑这个地方这样做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其次是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就在他宅基地附近还有他的承包地,如果都合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要这样做,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规定。所以说,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从县情、镇情、村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肌体的基本细胞,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组织发动和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过去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而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本应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相当一些地方还比较薄弱,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组织名存实亡,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公信力。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尤其是在那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非良性组织,并迅速填补行政功能弱化留下的组织空间。一些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有扩大的趋向,而行政功能逐渐弱化的乡村两级组织无力阻挡这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崛起,这往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结合农村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其中也蕴涵着解决好历史文化背景和各类矛盾纠葛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农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又要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和农民对土地依赖眷恋的困扰,也要解决政府财力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制约,还要解决地域差异和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造成的落差,更要解决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工作实际程度的内在要求。为此,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新农村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不好、处置不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稳定是前提,稳定是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就很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应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理工作。对农村传统矛盾纠纷,要注重研究其规律、特点及成因,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队查调处理工作力度,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努力把握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做到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问题,切实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从当前农村治安情况看,农村违法犯罪问题有与城县违法犯罪问题的共同特征,也有农村自身的特点,影响农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盗窃抢劫、流氓恶势力、村匪路霸、制假贩假、欺行霸县、坑农害农等侵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这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做到除恶务尽,切实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势头压下来,有效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扶持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民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引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下发了8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是在"一波三折"中进行的,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挫伤,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教育和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清形势,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把握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这个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美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的关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国农民的一大福音。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尤其像东北地区,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的大粮仓,历史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取多予少"的政策,导致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建设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扶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东北老工

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在促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的投放上应重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应加大对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应在贴息贷款和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应在减轻乡村债务上予以扶持,通过国家注入、减免、停息挂账等办法,卸掉乡村债务,让他们轻装上阵带领农民搞新农村建设;应在建立农村保障体系上给予帮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贷款贴息、国债资金和增加贷款规模等途径,采取"百川汇一"的方式,增强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第四,正确处理好依法规划与有序建设的关系。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仍存在着无"设"就"建"、边"建"边"设"、先"建"后"设"、前"建"后"拆"的无序建设的现象,随意性强,规划性弱,极大影响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局面。新农村建设蕴涵了先"设"后"建"的新发展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脚踏实地,以长远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建设新农村,认真吸取历史上搞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上乡企时"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等劳民伤财的教训,坚决避免把有限的资金浪费到各种形象工程、花瓶式试点工程以及重复建设上去。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完了很漂亮,对他不方便,我想农民不会满意的。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强化依法规划,各级政府在出台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好事办好,坚决避免一个出发点好的政策措施,由于不符合实际或者侵害了农民的权利而引发新的矛盾。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一些地方建设农村的小社区,在这个前提下,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这样就涉及到农民要搬家,老房子要拆掉建新房,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考虑这个地方这样做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其次是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就在他宅基地附近还有他的承包地,如果都合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要这样做,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规定。所以说,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从县情、镇情、村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肌体的基本细胞,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组织发动和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过去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而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本应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相当一些地方还比较薄弱,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组织名存实亡,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公信力。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尤其是在那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非良性组织,并迅速填补行政功能弱化留下的组织空间。一些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有扩大的趋向,而行政功能逐渐弱化的乡村两级组织无力阻挡这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崛起,这往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结合农村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延伸阅读:

农村小学生评语引导学生改变马虎、毛糙习惯的评语台晓琳,你的手、脸、脖子、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下课时,你经常主动拿起笤帚扫地,随时捡起一个粉笔头,一张小纸片,一个拖布毛,把它放到撮子里。上课...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各级农村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组织保证、丧失发展动力、甚至迷失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胡锦涛同...

探讨提升农村j卷烟零售终端形象售终端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零售终端形象已日益显得重要,农村零售终端由于受制于农村客户自身素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卷烟终端建设的难点、薄弱点。下面...

推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思考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县总结两年来县机关部门和乡镇实施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经验,以“基层基础年”建设为契机,在全县行政...

两会学习心得感想—中国的将来取决于农村发展时隔18年,中共中央再发一个有关农村的一号文件,不仅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在发展战略中的轻重缓急地位,也反映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及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总理温家宝在...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

以历史性思维引导正确舆论的思考正确的舆论引导,取决于媒体对政策的正确领悟和对社会的观察洞悉,而记者的历史性思维决定新闻作品的思想定位,影响新闻报道写作的质量,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因素。 历史性思维指史学...

建设新农村十种方法不可取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断追寻科学和真理的结果。追求科学与真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迎合与弄虚作假,应扭转“上边定调、学者论证、群众执行”的错误决策机制。需...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