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心理学——审计假设]我们知道,学科的分支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计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审计的特殊性就在于对所审查对象持有怀疑,验证其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这就是审计的特殊性...+阅读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内部文书之一,是支持审计结论性文件的重要依据,其使用范围,审计署6号令第四十九条作了明确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从审计实践看,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审计力量薄弱、任务繁重
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存在一些急需改正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基层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所附的资料不能相互印证、勾稽关系不明、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由于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趋于老龄化,受编制的限制,新的审计力量补充困难,而审计业务量大、时间紧、外勤工作时间短,不少审计人员迫于内外压力,往往只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在外勤作业后填制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在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建立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相互混淆,重复取证;有的工作底稿存在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的问题定性、处理依据的法规已经废止或已经不能适用,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相同。致使基层审计机关业务质量低下、审计风险增大。
(二)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其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支持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证据遗漏、充分性不够。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描述的问题与所作出的定性结论以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之间,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审计报告中涉及的审计评价、审计建议中提到的内容,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二是不相关的资料放在底稿中作为审计证据,引起不必要的歧议。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罗列过多,如总账可以说明的问题,明细账可以不必再作为审计证据;三是有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或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但在审计证据中却得不到体现,以至难以完整描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与结果。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流于形式。《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均有详细规定,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检查审计组成员贯彻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检查审计证据充分性以及审计人员定性及处理处罚意见的恰当性等。可以说是消除风险隐患的一个重要关口,遗憾的是,基层审计人员对此普遍不够重视,比如无复核意见,只见有复核人员的签名或只有“已复核”字样却无复核人员的签名,有的是审计人员本人复核自己的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复核意见栏完全是空白,没有真正起到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应有的作用。
(四)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分类混乱。按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实行)》的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机关保管并保密,归档时应区别类型,整理装订成册,利于下次审计查阅。可是不少审计机关审计档案保管不严,把各种类型的档案混淆一起,分类缺乏统一标准,或不加目录胡乱成册,也不统一编码。仅将所有收集到资料简单堆砌、归档。
(五)无审计工作底稿。个别审计人员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根本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处理处罚,收钱了事;有的审计人员还伪造底稿以假充真。从而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当前屡查屡犯的现象普遍存在,与审计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
二、改进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对编写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基础关。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完整,记录真实,引用定性的法律、法规、规章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齐备,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
(三)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真实、完整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四)注意与相关审计日记对应,所附有关证据和证明材料要充分、准确。
(五)审计组长要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组长复核时应当注意对审计日记列明问12全文查看
题、审计取证的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复核和检查把关,以确认审计事实。
12全文查看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内部文书之一,是支持审计结论性文件的重要依据,其使用范围,审计署6号令第四十九条作了明确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从审计实践看,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审计力量薄弱、任务繁重
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存在一些急需改正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基层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所附的资料不能相互印证、勾稽关系不明、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由于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趋于老龄化,受编制的限制,新的审计力量补充困难,而审计业务量大、时间紧、外勤工作时间短,不少审计人员迫于内外压力,往往只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在外勤作业后填制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在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建立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相互混淆,重复取证;有的工作底稿存在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的问题定性、处理依据的法规已经废止或已经不能适用,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相同。致使基层审计机关业务质量低下、审计风险增大。
(二)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其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支持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证据遗漏、充分性不够。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描述的问题与所作出的定性结论以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之间,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审计报告中涉及的审计评价、审计建议中提到的内容,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二是不相关的资料放在底稿中作为审计证据,引起不必要的歧议。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罗列过多,如总账可以说明的问题,明细账可以不必再作为审计证据;三是有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或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但在审计证据中却得不到体现,以至难以完整描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与结果。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流于形式。《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均有详细规定,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检查审计组成员贯彻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检查审计证据充分性以及审计人员定性及处理处罚意见的恰当性等。可以说是消除风险隐患的一个重要关口,遗憾的是,基层审计人员对此普遍不够重视,比如无复核意见,只见有复核人员的签名或只有“已复核”字样却无复核人员的签名,有的是审计人员本人复核自己的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复核意见栏完全是空白,没有真正起到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应有的作用。
(四)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分类混乱。按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实行)》的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机关保管并保密,归档时应区别类型,整理装订成册,利于下次审计查阅。可是不少审计机关审计档案保管不严,把各种类型的档案混淆一起,分类缺乏统一标准,或不加目录胡乱成册,也不统一编码。仅将所有收集到资料简单堆砌、归档。
(五)无审计工作底稿。个别审计人员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根本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处理处罚,收钱了事;有的审计人员还伪造底稿以假充真。从而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当前屡查屡犯的现象普遍存在,与审计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
二、改进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对编写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基础关。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完整,记录真实,引用定性的法律、法规、规章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齐备,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
(三)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真实、完整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四)注意与相关审计日记对应,所附有关证据和证明材料要充分、准确。
(五)审计组长要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组长复核时应当注意对审计日记列明问[]
题、审计取证的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复核和检查把关,以确认审计事实。
延伸阅读:
审计作风建设要“廉洁、文明、作为”三管齐下廉洁是基础,文明是保障,作为是关键,审计作风建设必须“廉洁、文明、作为”三管齐下,既有知名度,又有美誉度,才能适应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政务日益走向公开,政府工作必须接受群众评...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最新审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国家审计本质理论的深化和最新发展。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层审计机关要结合本部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针对性很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
对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认识与思考刘家义审计长在去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科学命题。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论点是...
浅析审计工作中的谨慎原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质量都是它的生命线。而对于审计,则尤其如此。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谨慎原则...
试析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路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级政府都要强化...
详谈如何建设审计线索数据库2009年4月8日,笔者在审计署网站发表了《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促进审计资源共享》一文,文中提到审计线索数据库的建设,但限于篇幅,并未做详细论述,现结合工作实际和参照目前部分审...
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摘要】政府审计问责制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它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但制度的推行需要从“问”、“责”、“...
关于审计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