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重度残疾人安养工作最应关注的人群]为进一步改善我省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开展“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点工程...+阅读
结束在南京万家帮希望安养庇护所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了,回忆起月初留在南京的那十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
对于南京万家帮希望安养庇护所,可以说,我再熟悉不过了。南京万家帮希望安养庇护所是我们院的长期志愿服务基地,从它去年十月创办以来,我们院就一直有志愿者,包括我,到那里进行志愿服务。这半年,我和一个大一的同学一起,负责文学院在这个基地的所有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志愿者进行每周的服务,我自己上学期也去了近10次,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民间助残组织的诞生和发展。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应万家帮负责人的要求,经老师的同意组织的,是我们平时服务的一种延续,本着对这个机构的感情和对志愿服务的执着,虽然我不是南京人,但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在这里志愿服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由于对万家帮比较熟悉,又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我参与到了前期的策划及联系工作中。工作很琐碎,很麻烦,但和队长两个人在一起,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和院里老师确定一些事项,我感觉很充实,即使是在考试期间,但我仍然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在我们的小分队中,我是前期服务的通讯员。考虑到活动的整体性和长期性,与报社的联系工作由队长承担,我主要是承担起的在网上发通知、发新闻稿的任务。对于一个文学院的学生,这个工作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但我从中领会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播爱心的责任。
虽然在万家帮进行志愿服务对于我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但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原因就在于服务对象的变化。以前我们面对的通常是一些和我们年龄相仿甚至是比我们还大一些的智障人群,虽然智力有问题,但最起码,我们可以交流,可以说话谈心,而这一次,庇护所里却来了一批新成员:从不说话的沈家欣、听话爱笑的徐子月、流口水的宋洋。他们都是一些患有自闭症或者是孤独症的孩子,都还只有十岁左右。他们几乎没有语言能力,我们无法和他们交流。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使他们一出生就成为了正常人眼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能就读于正常的小学,而是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听万家帮的老师说,他们在学校里几乎不学习什么知识,主要是训练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而在万家帮这个大家庭里,老师给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康复训练、知识学习、游戏等等。
而我们志愿者所要做的,就是帮助那里的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做操、一起练字、一起做数学题……这个工作,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当大家都投入进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甚至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是师范生,但教育对象不同,我们没有特殊教育的知识,一些善意的举动有时却对这些孩子的康复训练没有好处。而且,虽然那些孩子不说话,但他们的奇怪举动有时让我们很无语。沈家欣平时不说话,只是在我们训练她,尝试让她开口时她才会用一种近乎原始的声音发出“啊”的声音。她喜欢蹭在我们志愿者的身上,还喜欢玩扑克牌,刚开始,我们志愿者会顺着她的意愿陪着她玩,而他们的老师说这是自闭症患者的典型症状,需要我们引导他们,逐渐淡化这些需求。宋洋几乎没有吞咽的功能,口水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而且他还特别好动,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很辛苦,常常要跟在他的后面跑,每隔几分钟还要给他擦一次口水。半天下来,我们常常是满身口水地回学校。子月很听话,常常和我们一起画画、写字、做数学题,她也能发出一些声音,老师们说经过训练,她将来一定能够说话,和她在一起玩,我们也很快乐。
7月4日,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驻南京万家帮希望安养庇护所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成立的日子,也是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启动仪式,院领导和锁金街道的领导都出席了我们的仪式。看着自己服务了近一年的万家帮庇护所正式与学院签署了协议,将双方的合作推向深入,同时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我们的心中非常的激动,我相信,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会在这里继续服务下去。
七月的南京充分发挥了它“火炉”的威力,持续的高温让我们所有的志愿者热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想过放弃,但想起那群孩子,所有人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留下。前期志愿服务的人员是由我安排的,考虑到天气的炎热,从7月7号开始,我们将每次的志愿服务时间由半天延长至一天,以避开中午最毒辣的阳光。我们所有的志愿者没有向恶劣的天气屈服,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正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督促我们做下去、坚持下去,我们相信,我们小小的付出,是送给他们和他们家人最好的礼物,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十天的时间相当短暂,那几个孩子也许就是我们人生中的过客,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但是,这一次的人生经历却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