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崇德修身教学设计

07月27日 编辑 fanwen51.com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 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阅读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崇德修身"教学设计

——修身正己,净化心灵

【编写意图】

第四单元四课计五篇文章,篇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星海中的一粟,文质兼美。

选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语言具有"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介,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又得到思想的净化。

选文《陋室铭》,它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传诵不衰,脍炙人口。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选文《爱莲说》,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是流传后世的传世佳品。选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编者有意把这四篇经典之文,攒成一个单元,让学生咀嚼,欣赏中华文化之浩瀚,之深邃,之美丽,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又陶冶了心灵,为学生生命奠定了一个牢靠的基础。

【教学设想】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架构有二:一是略读,二是写作,在选文中都有内在的联系,有例可循,学生既可学得,又可习得。

1、本单元强调重点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中,有对略读的要求:"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在本单元第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还规定了时间要求:"这篇散文2100多字,尽量在5分钟读完。"单元目标与选文目标有相关,学生对略读很明确,在试教中,感觉到学生能很快学到略读之法,这对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写作教学贯穿在整个单元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习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中心,同时对表现中心的材料不善取舍,无详略之分。而本单元的"怎样选材"写作专题与单元课文阅读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围绕中心,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组材。待人厚主要从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三个材料写;律己严主要从写话是话、重视语文两个事件来写。

在《怎样选材》中,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判断详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紧接着,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新颖性,且在"写作实践"三道作文题中,各有相关的写作提示,学生通过选文学习,作文指导,写作起来有方向。

【学习内容】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读课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读课文),第十五课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第十六课《短文两篇》,其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教读课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教读课文)。有写作指导课《怎样选材》,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还有《助词

(一)》、《助词

(二)》。

"修身正己"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从为人处事方面来赞颂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陋室铭》是从生活条件差来表现刘禹锡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是从名利方面来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则是从"孝"和"敬"方面来谈修身养性的。"修身正己"以选文为载体,辅以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正如单元提示所说:"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单元设计说明】

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总起、定向

2课时群文阅读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丛书三篇文章学习略读,

感悟人物品格

2课时精读拓展课《驿路梨花》+丛书两篇文章赏析精彩语段,

培养社会公德心

1课时情感意蕴课《最苦与最乐》+丛书多篇文章巩固略读方法的应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课时自主阅读课自由选择阅读《崇德修身》其他文章保证自由阅读的时间,

提升品德修养

2课时古文赏读课《短文两篇》朗读赏析背诵

2课时写作训练课单元写作训练《怎样选材》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主题划分及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课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1、通过比较,初步感受语言风格;积累本单元重要字词。

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重点生字词并掌握其音、形、义。借助课下注释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内容,掌握本单元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反复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小组内互助学习。

一、识记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先独立完成注音并写会以上字词,10分钟后由小组长负责检测,检测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

二、理解词义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完成,组内由组长负责给组员安排学习任务,10分钟后检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展示,教师对重点词语的含义做讲解。

三、积累运用词语

1、词语接龙对下列四个词语进行接龙活动,

2、连词成句运用下列四组词语分别写一段完整的话

学习指导:

1、词语接龙可在小组内展开比赛活动,接龙不局限于成语,词语也可以。

2、连词成句要根据表达需要恰当的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使用关联词语。

以上两项活动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给予指导,10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展示。

四、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大赛:各组抽签听写生字。

二、名人趣事(作家作品回顾)

分小组交流,有关于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出处及相关的故事。

三、课文内容概括,并分组交流

群文阅读课主题二:诲人不倦躬行君子

课型:1+X

(一篇课内精讲篇目带多篇丛书篇目)

教科书分析: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2.《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学习内容: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悼沈从文先生》

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阅读指导法和关键词赏读法,重点指导学生基于"一定目的或重点"略读,再对需要深刻理解的问题进行精读

学习略读的方法:

1.默读,运用意群视读。

2.注意首段和尾段的内容。

3.抓段意,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4.扩大"视野",增大扫视范围。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阅读文章,速读感知

1、略读两篇文章,尽量在六分钟内读完。

2、读完后,思考哪个情节你印象最深,回读批注。

3、从这个情节中你感悟到叶圣陶先生怎样的品格。

三、品读感悟,追思敬仰

1.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3.深入探究,把握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那批阅修改的痕迹,

是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体现。

改动的是标点,传递的是态度。

那的,

是先生的体现。

是,是.

四、主题阅读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悼沈从文先生》

1、选择一篇文章略读。

2、读完后,思考哪个情节你印象最深,回读批注。

3、从这个情节中你感悟到先生怎样的品格。

小组内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点评、小结。

4.用句式写真情

学生自主阅读主题丛书

那的,

是先生的体现。

是,

是.

小组合作,班级展示

那批阅修改的痕迹,是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体现。

改动的是标点,传递的是态度。

那铿锵而出的话语,是蔡元培先生英勇无畏的体现。

维护的是学校,宣扬的是民主。

那陋室门外的花圃,是沈从文先生乐观从容的体现。

种下的是花草,流露的是豁达。

过渡语:通过大家对叶圣陶精神品质地

5.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小组合作说说它们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诲人不倦躬行君子

五、推荐阅读作业设计:

1.找出文章中让你印象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和摘抄。

2.《那些难忘的人》中四篇文章

精读拓展课主题三: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型:1+X

(一篇课内精讲篇目带多篇丛书篇目)

教科书分析:

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分析本文记叙的巧妙构思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缺少关心他人的举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1.理请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主题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1.《驿路梨花》

2.语文主题丛书:《滴水之恩》《指路小孩》

方法指导;采用阅读指导法和关键词赏读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赏析精彩语段,培养社会公德心

一、图片导入,切入主题。

导语: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1.出示任务(PPT显示):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1)学生浏览图片,回忆诗句。

(2)预设:

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解释题目:"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出示任务: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可借助文章标题,首尾,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

(一)概括课文,一个故事

1.出示任务:

(1)思考:

A.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B.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C.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D.按"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E.比较两种记叙书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

2.反馈指导

(1)学生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地点。

(2)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

(3)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时间点并列表。

(4)补充并完善课堂笔记。

提示:

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三、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一)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1.出示任务:

(1)思考:

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B.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2)学生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3)学生自主学习并简要概括。

2.反馈指导:

(3)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提示: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

3.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二)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1.出示任务:

(1)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叔叔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1)通过寻找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线索,推动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善良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总结过渡: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四、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2)把握文本主旨内容。

(3)补充完善课堂笔记。

3.总结过渡: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2.反馈指导: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延伸阅读:

《孔融让梨》教学设计《孔融让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孔融让梨》一文通过叙述家里吃梨,小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拿了个最小的梨,以及爸爸和孔融的对话来完成,教育学生学习孔融对人谦让的美德。全文...

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教学设计 --生命的思索 编写意图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1000字学校今年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奋发向上崇德向善》,里面有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一篇《阿尼帕: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令我尤为动容,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英语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中国女孩玲玲给朋友Diana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玲玲描述了自己以及美国朋友Betty和英国朋友Tony的家庭成员构成。这些内容都很贴近生活实际,在...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

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100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100字读后感 (一) 最近,我读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受益良多。 里面讲了很多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这些做好事的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学生,虽然他们来自不...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200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200字读后感(一)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字叫《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书。里面讲了很多好人好事,做好事的有老年人、年青人和学生各种各样身份的人。 其中我最...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500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读后感(1) 奋发向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与大自然拼搏而储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光辉结晶。奋发向上的精神,促进了社会人文的发展;...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