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法治观要旨及其时代价值]所谓法治观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也称法治观念。法治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阅读
内容摘要:要实现法治社会必须具备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两个条件,而经济条件是根本。
同时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基于其本身的传统或特点使得法治社会形成时间必然不同,因此各自模式也便不同。
总之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
关键词:法治社会 法治 法制 法制现代化 法治社会模式
探讨法治社会,首先要回答一个基础的问题即什么样的法治是我们所追求的?自1996年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后,李步云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较具有代表性和概括力的法治国家十项原则:(1)法制完备(2)主权在民(3)人权保障(4)权力制衡(5)法律平等(6)法律至上(7)依法行政(8)司法独立(9)程序正当(10)党要守法。
此十项原则很好的结合了当代中国的现实,可以作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模式。
当然我们探讨的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严格意义上是两个概念,但两者关系又不可对立。
建立法治社会需要法治国家的主导,而要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去实现依法治国的目的,又必须建立法治社会为基础。
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由以国家立法执法为主到逐渐辅以社会的多元立法执法;以国家的单一法制为主辅以社会规范为主,而国家法制逐渐缩小影响而最后至消亡。所以那需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重点探讨法治社会形成根本原因及模式。
法治社会形成的必然有学者指出法治作为治国方略并非西方专有。
(1)自国家产生以来便随即产生治理国家的两种主张即所谓人治和法治。
中国古代孔子主张用名君贤相治理国家,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2)而古代西方古希腊柏拉图也主张人治即国家需要一个哲学家成为国王。
主张法治的则有中国古代法家和西方亚里士多德。
另有学者重点指出,人治与法治其实并不在于孰优孰劣,而在于哪种治国方略更符合当时时代和社会统治的需要。
众所周知,古东方以及大部分西方国家在前资本主义阶段都曾经选择过人治作为统治手段。
在早期社会,其基本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只是为了自给自足,所以其经济关系是一种依附的关系。
而且强大的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控制社会。
诚然,东西方确实不同,其不同在于西方较早的走上了法治之路。
在西方走上法治之路过程中,理论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思想理论。
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西方能够摆脱自然经济而形成市场经济的形态。
同时,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自然孕育着民主的因子,这便为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两个条件都具备是其很快走上法治之路成为了必然。
在中国,虽然法家思想较早产生,但其自身与西方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西方法治主张个人权利,而中国的法家对法治的主张实际上并非与人治根本对立。
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君主统治,个人只不过被其看作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
加之,中国几千年以礼为核心的法传统使其很难走上西方那样的法治道路。
当然,西方法律发展史为中国走上法治之路提供了一个完全现成的模式和范本也成为了不可能。
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中国政治经济条件的不具备,其中自然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即使建国后经历的计划经济也是传统自然经济形成的依附关系所体现出的一种补充关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法治社会的形成仍需要长期的过程。
对我国来说,只有内在条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并于1999年将其载于《宪法》,表明中国已经开始走上法治之路。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中国只要具备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就可以形成法治社会,这是一种必然。
法治社会模式之讨论
上文已得出法治社会形成的根本条件应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法治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其他一些条件,特别是需要精神文化条件的支持,但那不是根本的。
本文主要观点就是经济因素是一个决定因素,体现法治社会形成的共性,而精神文化因素则表现着法治社会形成的个性。
因为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及传统不同,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要不然当今社会为什么向全球一体化迈进?正是在以上基础上,按照法治社会的决定因素形成时间的早晚,我们把法治社会分为早发晚发型模式。
(3)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看到,在有些学者编写的书籍里面,在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按照动力来源及法律发展文明为依据,把法治社会分为外发内发及混合型三种模式。
(4)在此涉及法制与法治二词,笔者认为法制现代化与我们所说的现代法治社会是相联系和一致的。
而且,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正是从人治到现代法治转型并以法治为最终目标的。
不妨先看一下三种模式的具体划分:第一种所谓内发型,可以英法美为例,他们主要是因为内部经济因素的增长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导致,即商品经济发展是内在动力,这与前一种划分是一致的。
如果按照前种观点,不难看出所有的外发及混合型都应属内发型;第二种所谓外发型以俄日印为例,其形成是因为一个较为先进的法律传统对一个较为落后的法律传统的冲击所导致的。
由于其内在生产力和其他条件不具备,自然的由外力充当了主要动力;最后一种是以中国新加坡为例的混合型,因为他们的法制现代化由内外力互相作用的合力催动的,由于这些国家传统历史悠久,社会内部市场化低工业化晚,不具备全部的内在条件,但却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发长的经济政治基础,所以传统与外来文化差异使西方文化的冲击成为催化剂。
综上两种对法治社会模式的划分,其出发点在与前者也是笔者赞同的观点始终强调作为法治社会形成的决定因素即经济因素的根本地位。
按照前者划分法治社会模式标准,后者那种内发外发混合模式的划分就显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
因为所有的法治社会都应该是内发型的,只是有早晚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始终没有忽视掉文化因素。
正所谓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有可能受到不同学说影响,其伦理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追求合理进步是人类共性。它可能被掩盖,但永远是人类历史的指南针。在这方面尤其反对西方中心论制约上,两者观点确是一致的。
结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及法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定位以内应该是在最终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前提下应坚持走下去。
在此进程中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包括理论价值观念等,按照本国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特点进行新的融合与创造,把中国独具特色的法律文明融入现代化进程中来。
(法治社会形成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由于本人知识储备所限,在此只谈及皮毛即其形成根本原因及模式,而且文中观点不免稚嫩,不当之处,望多指正。
)
注释:
(1)(3)观点出自马新福的亚洲国
家法治社会之形成及其特点一文,转于《法治社会之形成及其特点》上,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46
(2)引自《礼记 中庸》
(4)法制现代化模式出自《法理学》公丕详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
法治社会形成原因及模式简论
延伸阅读:
吴门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案2则现在离毕业生们答辩只剩三个月的时间,想问大家:毕业论文都写好了吗?话说写毕业论文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解救大家,小编特地收集了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
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同职业联系在一起的。 恩格斯指出:每...
2014事业单位改革能否形成新的双轨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有新闻说,全国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将参加社保,这个...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xx大报告再次强调了...
法治与良知法治的实行以社会活动主体的普遍守法为基本要求与重要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之中,社会活动主体守法的动机和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法治使自身得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广泛遵循也可以采取多...
“小病大医”的形成原因与解决之策小病大医的形成原因与解决之策是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小病大医现象的形成源于市民的认知、利益的驱动、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低下、落后的医保付费方式及...
依法治国总目标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
学习依法治国决定的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于10月28日全文公布。以下是关于学习依法治...
依法治国决定学习心得《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8日发布。《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下是关于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