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在毕业前夕,很多大四的学生会为了写毕业论文而苦恼,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写毕业论文,实践操作很重要,为论文做好准备是一项需要时间的工作。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阅读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问题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写作策略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价值评价标准关系。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史观;文学史建构;文化身份
多民族文学史观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念,学界通过讨论明确了多民族文学史观 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创建两个基本问题。
然而,作为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实践策略,因为少数民族作家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中国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写作并未获得学界广泛认可的进展。
一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并成为当前的学术热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说的创建,势必会提供一方坚实的思想基石,积极地作用以至有效地垫高包括中国文学研究在内的诸多相关人文学科的学术建设基准,[1](P5)它是20世纪哲学思想转向的结果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历史领先原则向相互作用原则的转变,反映在辩证法领域,则是黑格尔对立统一原则受到质疑和挑战并提出平行统一的概念。
这一概念用之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工作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同时对于国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和文学的平行本质比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2](P5)。
同时不应忽视的是,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是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实践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反思所获得的文献积累的结果。
首先,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离不开学界进行多民族文学史的建构尝试所做的铺垫。
自20世纪90年代学界就开始了多民族文学史的理论梳理和多民族文学史的建构尝试,199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邓敏文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该书以宽泛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学史学史和文学史原理相关理论,讨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建设历程、各种文学史观、各民族文学史常见体例、各族文学关系、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问题、民族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这是一部较早从文学史理论方面审视多民族文学关系的著作,为多民族文学史建构进行了准备。
1997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张炯、邓绍基、樊骏的《中华文学通史》十卷(新版增补为十二卷),该书延续了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史编写的总体框架,在保留了余冠英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新观点新内容,特别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流融汇的事实,增加了以往主流文学史忽视掉的各少数民族文学,尽管因文学史观的问题此部分内容并未真正有机融入国别文学史,但是其在多民族文学史编纂方面的开辟作用是积极的。
200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刘亚虎的《中国南方各民族文学关系史》,该书基于探讨中国南方各民族文学的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目的,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中国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文学史事实,对于形成多民族文学是互渗交流结果的文学史观具有重要启示。
2003年杨义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其跨界研究的宏大视野提出大文学观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强调了应该形成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整体文学观念,该书所提出的观念与基本概念成为多民族史观的主要理论支撑之一。
2005年郎樱、扎拉嘎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该书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侧重分析了从先秦到清朝整个古代文学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006年关纪新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十六名撰稿人分别从文学先驱的倡导、代表作家的实践、地域和族际的交流、语境背景的影响等不同角度,以评论的方式解读了多民族文学在20世纪的交流互动。
这些成果的产生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近年学界热点奠定了基础。
其次,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得益于连续八届的多民族文学论坛对相关论题的推进。
分析历次论坛综述可以看出,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创建经历了学科反思、内涵问题探讨、形成学术热点、理论深化的过程。
2004年,多民族文学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发起,联合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共同创办,首届论坛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理论建设中心问题,指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缺失,强调了多民族文学概念提出的重要性。
2005年在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多民族文学论坛所涉及的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学科理论探讨、民族作家身份认同问题等核心议题,已经开始从学科反思到内涵探讨层面指向多民族文学史观。
2006年在西宁召开了第三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会议讨论了民族文学批评理论、跨学科学术视野中的民间文学生态、西部开发与民族文学书写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隔年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李晓峰在本次会上提出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在西南民族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将核心议题确立为多民族文学史观与文化多样性,并且设置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构与思考、多民族文学史观维系下的民族母语写作等论题,多民族文学史观相关问题成为了这一年的学术热点。
2008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第五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则通过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思考延伸与理论拓展的主要议题,从人类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视角深化了多民族文学史理论。
此后2009至2011年分别在昆明召开的第六届多民族文学论坛、 在桂林召开的第七届多民族文学论坛、 在赤峰召开的第八届多民族文学论坛继续了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思考,并且将视角延伸到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及高校教学方面,深化讨论了多民族文学及多民族文学史的现状与发展、 如何在综合性高校推进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 多民族当代文学研究、多民族史观的发端、发展和展望等议题。
再次,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是各学术期刊深化理论讨论的结果。
自2007年开始,由《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陆续编发了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笔谈的讨论文章,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广西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也加入到讨论中,对多民族文学史观进行了理论的提升和丰富,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一是明确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内涵及意义,如关纪新的《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扎拉嘎的《20世纪哲学转向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刘大先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等文章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哲学背景的分析。
二是进行了多民族文学史实践编撰的理论思考,如曹顺庆的《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强调通过交流和融通达到重新建立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目标,姚新勇的《关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的断想》、李光荣的《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建构的困境和出路》在理论审视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编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现实难度,杨曦、周建江等学者也对编写的相关具体问题发表了观点。
三是促进了部分学者围绕多民族文学史观展开系统研究,如李晓峰的《多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史观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国文学史之结构》等系列文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
延伸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小编为各位艺术类专业的同学推荐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入手,着重探讨民族地区的高校...
论日本文化中的民族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历史风土、社会条件和文化宗教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文明形态。摘要:就日本民族而言,其性格、精神的形成同样...
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是小编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武术文化的核心是优秀武德,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
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河北民族村位于仪征市大仪镇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市交界,与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毗邻。全村总户数610户,总人口1980人,现有少数民族户数150户,人口数597人,以回族、苗族、土家族、等民...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是小编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武侠文学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极其广泛而又明显的。 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深沉的忧患意...
浅析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浅析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是小编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及成果,文化已经完全成为民族国家对外竞争的主要软实力。 作为民族文...
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下面带来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1】内容摘要:本人认为,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欣赏...
研究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研究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是小编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国防教育即国家安全防卫教育,其立...
《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开题报告:《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临夏县土桥中学生物组 执笔:赵正祥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提交我校赵正祥同志申报的甘肃省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