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02月26日 编辑 fanwen51.com

[浅谈如何解决农村初中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高校招生机制的改革,农村中学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也日渐重视。但是,由于农村...+阅读

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方法: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我国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

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

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在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各种培训班,分期分批地进...

论丛: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正如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出的,没有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切都无从谈起。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许多农村在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农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培养新型农民,的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无论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或是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来看,都离不开广大农民这个主力军,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和重要基础。

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体系中,农民是第一位重要的,“三农”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策。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素质问题,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可以说农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对农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民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差距。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2%。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农村文盲率(15岁以上)高达24.2%,农村劳动力中有近1/4不识字。我省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民主法制意识较弱,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长期的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方式未予改变。由于劳动者技能低,多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力流动和转移速度慢,距离近,人数少,以省内为主,收入低,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我省农民的这一基本文化状况既影响现代农业建设,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都大有可为,一是要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如兰州市政府在甘肃农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计划就是培养留得住、用的上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我省将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大劳务培训的投入,今年省财政将新增培训经费3500万元,力争每年培训150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体力型”劳务输出向“智力型”、“技能型”劳务输出的转变;三是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 总之,下大气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一则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新农村;二则是加大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让农民不当农民,建设新农村还必须是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这应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如何实现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 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 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 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 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bai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du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兼业性。在大多数地区,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或用闲暇时间或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有相当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农村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zhi62%是兼业型转移。

2.集中性。第三dao产业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3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70%。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结构不合理,倾向性较大,偏重于建筑工、搬运工等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3.区域性。县域经济内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在转移劳动力中,县域经济吸纳转移劳动力占65%;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转移劳动力约占35%。其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容劳动力约占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占34%;转移到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约占49%。

4.

6.

4.

延伸阅读:

如何解决农村教师缺乏的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崇高而美好的师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保证。学校通过经常性的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自觉做到认...

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收益 1、本课程通过深度解读: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这四种能力是管理人员“综合能力、领导力、决策力”的基础,是尽职履行管理职责的前提;学员通...

如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您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来源于实践。 实践之前要学习,学习是最直接的方法。 首先,明确你要提高哪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二,学习相关知识,因为你的分...

如何解决当下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a、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学校的硬...

农村环境问题该如何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逐步积累并日益突出,一些因环境恶化诱发的恶果开始陆续显现。农村环境长期处在一种保护的盲区当中,无论是从关注度还是具体经济投入量上都...

如何通过有效监督和管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充实和完善现有市,县,和乡村三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形成坚强有力的食品安全工作决策指挥系...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英盛观察】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1.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的人口普遍比城市多,再加上教育底子薄弱,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加紧建设的重点。虽然经过多...

如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闲置的问题(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科学领导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必须紧紧抓住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这个“龙头”,在充分放权给乡镇的同时,强化乡镇的责任感,从而强化他...

如何解决农村工作的难点1.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观,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农民增收减负的各项政策措施。 2.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当前的困难和矛盾,主要立足自我。要真正...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