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03月17日 编辑 fanwen51.com

[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阅读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从儒家和法家的主张中谈谈对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认识

内容提要 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任重道远。在这一进程中,同时需要加强德治,并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中要注重富而后教,倡导责任伦理,建立相应的制度制约,坚持“德”与“位”的统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德治精神的一个积极内涵就是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对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其意思是,仅仅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威慑,禁止人民作坏事,那么,民众充其量能做到不触犯法律,但不会有羞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节来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就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孟子则进而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滕文公上》)这是说,通常情形,人一旦衣食无忧就必然会精神懈怠,如果得不到教育,就容易行为放荡。所以,古代的圣君尧设立了教育民众的官职,用人伦之理来教育民众,使得父子关系讲究亲情,君臣关系讲究道义,夫妻关系讲究内外有别,兄弟关系讲究长幼的秩序,朋友关系讲究言行有信。古代的圣君尧还说,官员的职责是:督促民众勤奋劳作,匡正他们的失误,伸直他们的冤屈,帮助他们努力向上,使他们自己体会到做人的尊严,然后还要保持警觉,不要让他们懈怠下来。

尽管孔孟关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和要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却是值得借鉴的。可是传统只有经过创造性地转化才能有现实意义道德教化,包括“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中国的德治传统尤其重视身教的作用,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他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治传统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来教育和感化“被治者”。其中,社会公德的培育,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首先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对规范和调节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公共规则”的尊重,对“法律”的尊重,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各种公共规则,表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那么,不仅能垂范于世,而且可以感化一般的民众,激发起普遍的公德感。

坚持“德”与“位”的统一。传统德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德”与“位”的统一。德治的实施是通过领导者的道德垂范和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来进行的,所以,在德与位的关系上,就要求以德定位,以德取位,德位一致。这一思想强调了道德水平在选拔领导者中的决定意义。这是德治在用人方面的突出特征,是德治得以实现的组织、人事保证。尽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这一要求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原则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民族心理也有相当的影响。其集中表现是,中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立德、立功、立言”,强调“德、识、才、学”;在用人上强调“德才兼备”。总之,在能力和德性的关系上,主张把德性放在首位。

我们党在干部政策上,也一贯强调“德才兼备”。在进入新时期后,又着重强调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始终把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放在首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所使然。这一传统应当继承与发扬。我们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肩负着管理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使命,又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干部能力的要求就显得十分突出。没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没有世界的眼光,没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就难以胜任治国的重任。但是,在突出强调能力的时候,应当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坚持把思想和道德的要求放在首位,同时处理好能力和德性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讲座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讲座 会员价:¥320.00 (货到付款,免运费) 市场价:¥680.00 主讲:杨小军 任进 刘春 规格:6盘DVD 出版: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如何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全面依法治国,政治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不好,则法治衰...

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执政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宪法秩序,实现宪政。宪法与宪政,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宪法是宪政的基础。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的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则,据此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 强宪法实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要求以宪法为核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中职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将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发展中。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

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例子主要是有着古代绘画作品和现代投影的结合,文创产品结合历史的的产品等等。 类似的例子...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