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是晚清时代的岭南才子。籍贯广东省梅县白渡。他自幼聪慧过人,童蒙时就已脱颖而出,吟诗作对,盛名于乡里。年长之后,可惜时世不值,反而无堪建树!论起来,腐bai的清廷,埋没了有才华的人,又何止区区一人!
这里,辑录了三则有关宋湘擅于对联的民间传说。
(一)
宋湘还只是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年将近年关,村塾的塾师,正在分头向蒙童的家长们索取束脩与年节例规的赏钱。宋湘与一帮同学看见老师出了门,也就放胆地在那“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圣像面前,玩起捉迷藏。怎料,玩得正在兴头,一不小心撞倒了水仙花的花案,竟把塾师所心爱的景德镇名瓷花盆摔成了几爿。众生不禁慌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倒是宋湘人小鬼大,立即有了主意。他一面叮嘱大家不要声张,一面赶忙跑到塾师的厨房,捧来了剩粥,拣起了碎盆,将就沾了一番,照样放回原处。可幸的是,水仙花盆的盆里,只放卵石,不用放水,所以乍看起来,可谓不着痕迹。
待到塾师归来,众生虽然缄口,可是神色有异,引起了这位老先生的怀疑,任老眼四处张望,却又察看不出破绽,也就难以兴师问罪。此时的局面,一边是塾师在狐疑,一边是众生在窃笑,好比是一场好戏正在酝酿着。
相持了一段时间,塾师终于借题发作了。塾师出了一句上联,非要众生把下联续上不可。这句上联是:
“童子莫非有诈,罚之可也;”
众生见题,相视失色。眼看一场“莫非”的灾难就要临头,不知如何才能熬得过这道“罚之可也”的难关。
此时的局面呵,一边是塾师在洋洋自得,一边是众生在暗暗叫苦。塾师的限时越来越发紧了,怎生是好!
愁到头来,还是宋湘挺身而出,对出了下联:
“先生敢是不才,赏亦难哉。”
此联,工整且犀利,其针锋相对之处,简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学们无不欢欣起来,那种高兴劲头呵,就好比从厄难里解脱出来,舞手蹈脚,离塾而去。
这番轮到老塾师叫苦不迭了,因为,不仅“罚之可也”罚不成,还因为束脩远未收齐,此联要是传到家长们那里,待收的年终赏钱也就无望了。
(二)
宋湘自小便是一个才子,在家里就数他的学问高。然而,世间之事无独有偶,无奈其嫂也是个才女,竟是成了他的家中劲敌。
有一天,阿嫂要考小叔子。她说:“人家都说你是粤东才子,未知是否言过其实。我在今朝临妆,想出了一个上联,就烦你答对,也好令我辟疑。”
宋湘一向少年自负,尤其是在女流面前哪肯伏低,也就不加思索地答道:“联诗续对,还不是信手拈来的事!”
阿嫂听罢含笑,不慌不忙说出了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大出意外。只见他呵,已由原来红润的面孔变成了苍白的面孔;又由苍白的面孔变成了猪肝也似羞涩的面孔。
原因在于,此联的难度较大:上联的十一个字里,安插了三个数目字“双”、“一”、“三”;又安插了三个虚字“悬”、“梳”,“对”;首尾还有四个实字“镜”、“台”、“女”、“面”,如此虚实夹杂,数目铺陈,不易对得上。
宋湘一对苦思未得,只好请求宽限,后悔当初大言不惭了。
过了大半天,时届日暮,恰值邻人来访,家人上灯侍候。未几,揖别客退。一时之间,灯壁摇影,触动了宋湘的文思,忍不住举手过头,连连高呼:“我找到了下联了,我找到了下联了!”
于是,宋湘对出了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答联之成对,也是运用了三个数目字、三个虚字与四个实字,有如珠联璧合一般,使得阿嫂无可挑剔,自然信是小叔子名不虚传的了。
(三)
宋湘之嫂,考过小叔子一遍,意犹未了。总想寻机再质难之。善出难题对联,这大概是才女一再追求的乐趣。
有一天,阿嫂又给小叔子出了题目。她说:“我去赶庙会,见那庙里的送子观音菩萨香火好旺。有一妇人自忏久无子息,要为其夫娶妾,为此求签,预卜吉凶。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那签筒摇动的声里,令人想出了上联。有了上联,自然希望成对。现在找你来续,反正也难不倒你的。”
接着,阿嫂把上联念给小叔子听:
“妻娶妾,妻娶妾,签筒摇来妻娶妾。”
按:前两个“妻娶妾”乃是谐音双关字。一方面是具有“妻娶妾”的本义;另一方面,谐的是梅县地区的客家方言,因为签筒的摇动声,就象客家方言的“妻娶妾”之音。至于第三个“妻娶妾”,则是只限于本义,与谐音无关。
这回,宋湘不敢大意,苦苦为之思索。忽然他想起有一次见那卖唱的盲妇,以手扶其夫肩上,在其夫的洞箫伴奏声里,招摇过市,想到那洞箫的呜咽声,萦耳不息,顿然为之悟解,于是,欣然回答阿嫂:“有了啦!”
宋湘的续联是:
“妇扶夫,妇扶夫,洞箫吹出妇扶夫。”
按:前两个“妇扶夫”也是谐音双关字。一方面是具有“妇扶夫”的本义,另一方面,同样谐的是梅县地区的客家方言。因为洞箫的呜咽声,就象客家方言的“妇扶夫”之音,至于第三个“妇扶夫”则是只限于本义,与谐音无关。
如此既能形象地又能谐音地闯过了答对的难关,乃嫂对乃叔直是击掌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