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鼓励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去探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具体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课成功之处:
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②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有些学生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有些学生用弹簧秤一端连接木块另一端固定后水平放置,再把木板放到木块下面匀速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②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篇二
这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实验方法;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评估、合作。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可许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作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这也是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为此我准备了一些演示实验和一些实验器材。
为了使学生熟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设计演示实验时,我意图引导学生沿着这样一个路线走:首先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其次让学生大胆猜想,最后做演示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在讲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在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象预想中的那样师生互动起来。我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没有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在复习引入时 ,应该复习一些本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如:什么是相对运动。这样在讲解摩擦力的定义时,学生能接受的快一些。
(3)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我没有发挥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切包办,尽管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了,可是我担心学生做的时候想不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于是先给学生提示和讲解,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地方太少,一直强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赶。应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让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