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大学往事感悟青春历程征文选登]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青涩的我经历了3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变得成熟和坚强。3年了,真的是转眼一瞬间,以前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发生在昨天。 还记得当初自己的分数正好压在专科线上,要...+阅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扶贫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战略重点,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从解决温饱到为小康社会创造条件,**扶贫开发走过了60年辉煌历程
**的扶贫开发事业,溯源于**和平解放之初,实践于改革开放进程,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关**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做好扶贫开发,是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深居内陆腹地的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社会、自然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的开发与建设,**各族人民群众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条件、消除贫困,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十分滞后,**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大面积、大规模的贫困现象随之逐步缓解,从而为扶贫开发奠定了政策基础。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贫困范围不断缩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程度有所缓解。“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我们实施《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打赢了基本解决全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攻坚战。
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的新阶段。我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制定了“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村“三个重点区域”,认真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以发展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到2008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32万减少到253万,有27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有2459个扶贫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贫困农牧民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与2000年相比,到2008年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7元,增加1597元,年均递增12.8%,比全区增速快2.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由100.3亿元增加到330.4亿元,年均递增16.1%,比全区增速快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3.7亿元增加到19.7亿元,年均递增23.2%,比全区增速快0.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稳固、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把让贫困户直接受益作为根本要求,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有国定贫困县25个,区定贫困县5个;新阶段有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个,区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7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606个。我们在逐村逐户摸底,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微机档案”,并根据每一个村、每一户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项目覆盖到户、政策落实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科技培训服务到户、效益兑现到户,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2001年以来,用于到村入户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80%,以工代赈资金达到70%,扶贫贴息贷款达到69%,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个,共为贫困户建大棚17万座、青贮窖4.9万个、棚圈7.1万座,购置地毯架2.1万部、编织机717台,自来水入户33.2万户、照明入户15.7万户,异地搬迁1.7万户;新增基本农田85.5万亩、新增及改良草场286.8万亩,购置大小牲畜207.7万头(只)、新定植及嫁接改造林果面积692.5万亩。
三、把整村推进作为基本手段,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以村为基础的扶贫规划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我们提出“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五能(能用上安全饮用水
12全文查看、能用上电、能有一项以上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生产项目、能有经济适用房居住、能及时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的整村推进标准,对全区360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扶贫开发规划,从2004年开始,每年平均验收500个整村推进村。我们利用整村推进这一平台,建立扶贫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的整合机制,组织和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到整村推进重点村,工作重心也由“联县到乡”下移到“进村入户”。各种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安排,解决了2410个村的饮水困难问题、940个村的通电问题、971个村的通路问题、1230个村的通电话问题、961个村的通广播电视问题;为1739个村建设了卫生室、2001个村建设了科技文化室、扶持1029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2004年又启动实施“扶贫抗震安居”工程,到2008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7亿元,建造抗震安居房12.1万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牧民住房条件。
四、把增加收入作为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核心,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增加收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围绕自治区建设“四大基地”的战略思路,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2001-2008年,自治区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到种植业11亿元,畜牧业14亿元,林果业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投入的40%。优先实施特色林果业、优质畜牧业、设施农业、地方特色手工业和庭院经济项目,发展和壮大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仅新定植经济林面积就达到383.7万亩,占自治区新定植经济林面积的1/4。同时,着力培植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强化对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截止到2008年,全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28个,通过产业化扶贫带动39.8万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和田地区的核桃、红枣、大芸、地毯、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稳定可靠基础。2008年和田县仅核桃一项户均增收就达到1003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3%。
五、把科技扶贫和培训作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
2001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科技扶贫资金7200万元,在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19个,推广运用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符合当地生态自然特点、能覆盖和带动大多数贫困户发展的科技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实施扶贫培训计划,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增强贫困农牧民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转移就业创收的双重能力。2001-2008年,累计安排扶贫培训资金8565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464万人次,转移就业46万人。2008年全区贫困农牧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85元,比上年增加了89元,增长30%,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
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扶贫开发新突破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成为与贫困博弈的利器。全区扶贫部门和广大扶贫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求索新的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相继开展了边境扶贫试点、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山区扶贫搬迁试点、和田县整乡推进试点、扶贫小康村建设示范试点,实施了到户小额信贷和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探索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立足民生、发展产业、安边兴县、以村带城、成功试点”的方针,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民生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进入增长期,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村变、户变、边境一线变”的目标。洛浦县通过短短一年的集中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区发生了突变,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核桃、畜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通过庭院改造改变了破败零乱的村貌,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探索出了一条资金整合新机制。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改革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了贫困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大受贫困农牧民欢迎。
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对扶贫开发进行了全新部署。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扶贫标准逐步提高,扶贫对象扩大,扶贫开发的内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区扶贫开发将抓住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把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准确把握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围绕“一条主线”、“三项重点”、“七类项目”,坚持以增收为核心,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村等扶贫重点区域,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并重,不断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坚持瞄准对象、突出重点,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发展产业、打牢基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不断取得扶贫开发新突破;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动真情、做实事,关心贫困人口,关注贫困地区,切实履行好扶贫开发崇高而光荣的使命。
12全文查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扶贫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战略重点,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从解决温饱到为小康社会创造条件,**扶贫开发走过了60年辉煌历程
**的扶贫开发事业,溯源于**和平解放之初,实践于改革开放进程,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关**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做好扶贫开发,是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深居内陆腹地的少、边、穷地区,由于历史、社会、自然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的开发与建设,**各族人民群众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条件、消除贫困,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十分滞后,**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农牧民生活显著改善,大面积、大规模的贫困现象随之逐步缓解,从而为扶贫开发奠定了政策基础。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为重点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贫困范围不断缩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程度有所缓解。“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我们实施《自治区百万人温饱工程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打赢了基本解决全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攻坚战。
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的新阶段。我们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制定了“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村“三个重点区域”,认真实施“一体两翼”战略,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以发展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到2008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32万减少到253万,有27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有2459个扶贫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贫困农牧民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与2000年相比,到2008年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7元,增加1597元,年均递增12.8%,比全区增速快2.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由100.3亿元增加到330.4亿元,年均递增16.1%,比全区增速快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3.7亿元增加到19.7亿元,年均递增23.2%,比全区增速快0.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全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稳固、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把让贫困户直接受益作为根本要求,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有国定贫困县25个,区定贫困县5个;新阶段有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7个,区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7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606个。我们在逐村逐户摸底,对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微机档案”,并根据每一个村、每一户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项目覆盖到户、政策落实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科技培训服务到户、效益兑现到户,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2001年以来,用于到村入户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80%,以工代赈资金达到70%,扶贫贴息贷款达到69%,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个,共为贫困户建大棚17万座、青贮窖4.9万个、棚圈7.1万座,购置地毯架2.1万部、编织机717台,自来水入户33.2万户、照明入户15.7万户,异地搬迁1.7万户;新增基本农田85.5万亩、新增及改良草场286.8万亩,购置大小牲畜207.7万头(只)、新定植及嫁接改造林果面积692.5万亩。
三、把整村推进作为基本手段,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以村为基础的扶贫规划是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我们提出“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有(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有科技文化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五能(能用上安全饮用水
[]、能用上电、能有一项以上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生产项目、能有经济适用房居住、能及时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的整村推进标准,对全区360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扶贫开发规划,从2004年开始,每年平均验收500个整村推进村。我们利用整村推进这一平台,建立扶贫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的整合机制,组织和引导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到整村推进重点村,工作重心也由“联县到乡”下移到“进村入户”。各种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安排,解决了2410个村的饮水困难问题、940个村的通电问题、971个村的通路问题、1230个村的通电话问题、961个村的通广播电视问题;为1739个村建设了卫生室、2001个村建设了科技文化室、扶持1029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2004年又启动实施“扶贫抗震安居”工程,到2008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27亿元,建造抗震安居房12.1万户,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牧民住房条件。
四、把增加收入作为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核心,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增加收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围绕自治区建设“四大基地”的战略思路,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增加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2001-2008年,自治区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到种植业11亿元,畜牧业14亿元,林果业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投入的40%。优先实施特色林果业、优质畜牧业、设施农业、地方特色手工业和庭院经济项目,发展和壮大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仅新定植经济林面积就达到383.7万亩,占自治区新定植经济林面积的1/4。同时,着力培植和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强化对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截止到2008年,全区国家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28个,通过产业化扶贫带动39.8万户贫困户增加收入。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和田地区的核桃、红枣、大芸、地毯、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稳定可靠基础。2008年和田县仅核桃一项户均增收就达到1003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3%。
五、把科技扶贫和培训作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
2001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科技扶贫资金7200万元,在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119个,推广运用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符合当地生态自然特点、能覆盖和带动大多数贫困户发展的科技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实施扶贫培训计划,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增强贫困农牧民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转移就业创收的双重能力。2001-2008年,累计安排扶贫培训资金8565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464万人次,转移就业46万人。2008年全区贫困农牧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85元,比上年增加了89元,增长30%,高于全区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
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扶贫开发新突破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成为与贫困博弈的利器。全区扶贫部门和广大扶贫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求索新的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相继开展了边境扶贫试点、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山区扶贫搬迁试点、和田县整乡推进试点、扶贫小康村建设示范试点,实施了到户小额信贷和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探索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立足民生、发展产业、安边兴县、以村带城、成功试点”的方针,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民生得到改善,产业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进入增长期,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村变、户变、边境一线变”的目标。洛浦县通过短短一年的集中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区发生了突变,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核桃、畜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通过庭院改造改变了破败零乱的村貌,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探索出了一条资金整合新机制。扶贫贴息贷款制度改革缓解了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了贫困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大受贫困农牧民欢迎。
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对扶贫开发进行了全新部署。国家扶贫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扶贫标准逐步提高,扶贫对象扩大,扶贫开发的内涵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区扶贫开发将抓住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把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准确把握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围绕“一条主线”、“三项重点”、“七类项目”,坚持以增收为核心,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村等扶贫重点区域,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并重,不断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坚持瞄准对象、突出重点,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发展产业、打牢基础,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不断取得扶贫开发新突破;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动真情、做实事,关心贫困人口,关注贫困地区,切实履行好扶贫开发崇高而光荣的使命。
延伸阅读:
60年中国外贸成长历程60年中国的贸易体制之变,其实跟中国整个的经济体制、甚至跟中国的政治体制变迁密切相关。大致经历过5个阶段。 建国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存在着两个平行的...
建国60年服装变化历程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
秉承共生企业理念看60年发展历程自1937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60多个春秋。**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并在美洲、欧洲、亚洲及日本设有4大区域性销售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子公司203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已将自己的...
20世纪中国历程的启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革命和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需要革命来为它扫清障碍,...
国防教育60年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全民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光辉而曲折的道路,教育工作时起时伏,教育活动忽冷忽热,教育地位忽高忽低,教育作用时大时小。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