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政府流程再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政府流程再造,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思想为基础,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把与公众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按照一定方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通过流...+阅读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04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
、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 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 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 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 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 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 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04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 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04年度已达合格指标。 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 。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04年的一级(p<0.001)。 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04年达一类等级 (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 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 ÷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 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 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01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 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12全文查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 4. 3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
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 4.4 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04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 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 4.5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 4.6 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
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12全文查看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04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
、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 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 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 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 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 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 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04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 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04年度已达合格指标。 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 。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04年的一级(p&l;0.001)。 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04年达一类等级 (p&l;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l;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 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 ÷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 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 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01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 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率明显下降,实现了精神病人早发现,早治疗要求,通过提高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各种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发生率也有所下降,一举通过了全国的考核达标。 4. 3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它可减少因长期住院引起的“住院综合症”。实践证明,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急性症状控制后,回到社区生活,并得到相应的康复服务,适应正常社会生活,
参加适应生产劳动,对避免精神残疾和早日回归社会是极有好处的[4]。从本课题的结果分析也证实了这一论点。 4.4 据上海市调查[4],出院即停药者的复发率为23.8%,半年内药物维持治疗者为21.2%,半年至一年内者为11.3%,1-2年服药者10%,长期服药者的复发率仅为2.5%,可见维持治疗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从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见社区精神病人1999年和2004年度服药维持治疗率分别为45.6%和61.0%,能做到社区中有1/2左右的病人维持用药,是相当乐观和不容易的事。但是服药病人中,两样本分别有 74.4%和72.0%的病人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及监护小组监护未完全到位;二是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经济原因。在目前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措施中,还没有实际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性康复措施的情况下,医生、病人家属、社会能让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确值得引起关注。 4.5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临床精神病学与某些公共卫生学工作的结合,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动员社会力量,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五年来,分别制订了《桐乡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案》、《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和《桐乡市社区精神病人防治康复工作考核标准》等文件,使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达到了全国试点标准。五年中,为137名特困精神病人减医药费32万元,解除关锁精神病人12人,为5%病人办理残疾证,有1500多名精神病人得到劳动安置,为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实施劳动康复,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工作实为一项民心工程。 4.6 我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开放化、社会化、综合化”方法;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疗和康复水平,保障人民心身健康”为主要目标;这些试点经验值得推广。但存在
一、二级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全部为无偿服务,开展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已成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政府应加大这项民心工程的投入,以进一步推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科学防治,消除偏见,关爱精神病人;外来盲流精神病人的综合防治还是桐乡市防治工作盲点,也造成不稳定社会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监护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延伸阅读:
我市农村图书馆建设探讨文章标题:我市农村图书馆建设探讨 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级图书馆(室)发展的春天来到了。由于有了上级政府的支持,各地图书室的...
关于扩大我市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认清扩大内需的实质,找准促进全市消费需求的切入点,让消费在我市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既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也是...
我市残疾人数增长明显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残疾人总数与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增长明显。至2006年4月1日零时,我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25.5万人,占总人口的6.36%,比1987年...
我市政府法制部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政府法制部门是负责政府法制工作的国家组织,是政府内部从事法制工作的综合部门。在当前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法制部门在政府依法行政方面...
推进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实践与思考随着我国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作为劳动就业总体中的特殊部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残疾人就业由计划向市场导向机制转轨,就业方式从集中就业为主...
关于我县精神病防治情况的调查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加大,竞争的加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增加。在2006年9月23日、24日我县大云、西塘镇连续发生精神病人残忍杀害邻居和亲人的恶性事...
推进我市旅游资源战略性思考**要在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上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旅游功能全面化、旅游客源多元化、旅游质量标准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旅游休闲...
关于我市粮食应急体系的探析粮食安全应急体系是在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启动调控措施,使粮食市场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市粮食应急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国务院颁布《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后,市粮食...
我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径分析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