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章标题: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概述了公众参与的涵义、意义和参与形式,针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存...+阅读
党员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如果一个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私欲膨胀,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出现一种“不愿干、干不好、干坏事”的情况。当前,传统意识与现代观念不断激荡出的各种新问题与矛盾,外来腐配思想的侵入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使部分党员不断露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免疫力下降、心理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
,加强党员心理建设,筑牢党员“心理长城”,已成为当务之急,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党员是党性人、个性人、社会人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党员心理也可以相应的分解成党性心理、党员的个性心理、党员的社会心理三个维度。党性心理,是指党员党性表现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对党的态度、组织观念、是非观念、献身精神和党性约束力等内容。党员的个性心理,是指党员个体经常出现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等内容。党员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心理现象在党员身上的折射与反映,例如责任扩散心理、从众心理、比价心理、补偿心理、相似相亲心理、近则亲心理等。 以党员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当前党员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角色意识模糊,党性心理弱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党性人、社会人、个性人”三种角色之间的转变而发生冲突。在一些场合他们能够表现出党性意识,如党组生活会等,而在很多需要表现出党性意识的情况下,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角色意识的模糊,党性心理的弱化,必然导致个人的党性心理水平与党性要求差距拉大,表现出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 二是个人需求庸俗,趣味低级化。随着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也为某些党员找到了满足个人贪欲的“理论依据”,于是那些低层次需求的“某些方面”可以不必掩饰了,有些党员干部老是利用手中职权,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这反映了腐败分子对腐败行为、腐败现象的社会认知、情感和态度。 三是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有些昔日以追求政治地位为满足感、以为人民服务为自我实现的党员,心理却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孤独与失落心理。于是,有些党员干部不再甘为“公仆”而要“用权专权”,不再讲求“吃草”奉献而只图报酬索取。这种政治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还与“责任扩散”心理有关。部分党员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看到周围群众缺乏正义感,于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也降低了。面对不正之风,不能勇于批评与抵制,不敢与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在群众需要帮助时不能挺身而出,丧失了一名党员起码的责任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党员心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党员党性心理的培养,强化“角色意识”。党性心理培养的过程,就是把党性原则和党对党员的要求,固定为党员行为的动力定型——党性心理的过程。党性心理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组织的教育培养,二是党员的自我修养。 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是外在的,要通过党员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的内驱力,转化为党员的党性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知识教育等,来强化党员的党性心理,但重点还要在如何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基本理论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模范地践行基本理论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培养党员具备良好的理想情操,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使每个党员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加强党员党性心理的培养,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党员的自我锻炼与自我修养,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把党性标准自觉地内化为个人行为活动标准的过程。党员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第二,满足党员合理的个性需要,加强党员的心理激励。需要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需要的层次越高,产生的激励作用越强烈。弗鲁姆认为,与调动人的积极性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期望值,另一个是价值目标,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加强党员的心理激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满足党员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度满足党员的低层次心理需要。例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是适应需要层次论的一大举措。二是不断激发党员的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能充分调动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不能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个消极概念,它是追求和实现最高理想的心理动因,没有这种动力因素,人们很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三是积极满足党员的合理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要讲12全文查看求高析调,避免庸俗低下。四是坚持满足需要与无私奉献相统一。这实际上是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问题,党员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党员应该首先满足社会需要,在关键时刻,要勇于牺牲。 第三,强化党员的“群体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凝聚力就是群体内聚力。要
增强党组织的群体内聚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用党组织的群体目标来感召党员的群体意识。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和强化的作用。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群体动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们应着重如何设置合适的群体目标上下功夫,注意设置群体目标的层次性、反馈性、难度的适度性的可参与性。二是用党组织的群体规范来约束党员的行为活动。群体规范具有动呼和导向功能,在群体内聚力强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与鼓励,强化其行为;当其行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时,他就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被迫改变其行为。广大党员要自觉地运用群体规范的动力和导向功能,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这就是群体规范的内化过程。
12全文查看党员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如果一个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私欲膨胀,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出现一种“不愿干、干不好、干坏事”的情况。
当前,传统意识与现代观念不断激荡出的各种新问题与矛盾,外来腐配思想的侵入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使部分党员不断露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免疫力下降、心理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
,加强党员心理建设,筑牢党员“心理长城”,已成为当务之急,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党员是党性人、个性人、社会人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党员心理也可以相应的分解成党性心理、党员的个性心理、党员的社会心理三个维度。党性心理,是指党员党性表现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对党的态度、组织观念、是非观念、献身精神和党性约束力等内容。党员的个性心理,是指党员个体经常出现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等内容。党员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心理现象在党员身上的折射与反映,例如责任扩散心理、从众心理、比价心理、补偿心理、相似相亲心理、近则亲心理等。 以党员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当前党员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角色意识模糊,党性心理弱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党性人、社会人、个性人”三种角色之间的转变而发生冲突。在一些场合他们能够表现出党性意识,如党组生活会等,而在很多需要表现出党性意识的情况下,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角色意识的模糊,党性心理的弱化,必然导致个人的党性心理水平与党性要求差距拉大,表现出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 二是个人需求庸俗,趣味低级化。随着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也为某些党员找到了满足个人贪欲的“理论依据”,于是那些低层次需求的“某些方面”可以不必掩饰了,有些党员干部老是利用手中职权,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出现一些腐败现象。这反映了腐败分子对腐败行为、腐败现象的社会认知、情感和态度。 三是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有些昔日以追求政治地位为满足感、以为人民服务为自我实现的党员,心理却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孤独与失落心理。于是,有些党员干部不再甘为“公仆”而要“用权专权”,不再讲求“吃草”奉献而只图报酬索取。这种政治荣誉感淡化、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还与“责任扩散”心理有关。部分党员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看到周围群众缺乏正义感,于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也降低了。面对不正之风,不能勇于批评与抵制,不敢与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在群众需要帮助时不能挺身而出,丧失了一名党员起码的责任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党员心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党员党性心理的培养,强化“角色意识”。党性心理培养的过程,就是把党性原则和党对党员的要求,固定为党员行为的动力定型——党性心理的过程。党性心理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组织的教育培养,二是党员的自我修养。 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是外在的,要通过党员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的内驱力,转化为党员的党性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知识教育等,来强化党员的党性心理,但重点还要在如何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基本理论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模范地践行基本理论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培养党员具备良好的理想情操,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使每个党员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加强党员党性心理的培养,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党员的自我锻炼与自我修养,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把党性标准自觉地内化为个人行为活动标准的过程。党员要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第二,满足党员合理的个性需要,加强党员的心理激励。需要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需要的层次越高,产生的激励作用越强烈。弗鲁姆认为,与调动人的积极性紧密相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期望值,另一个是价值目标,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加强党员的心理激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满足党员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度满足党员的低层次心理需要。例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是适应需要层次论的一大举措。二是不断激发党员的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能充分调动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不能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个消极概念,它是追求和实现最高理想的心理动因,没有这种动力因素,人们很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三是积极满足党员的合理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要讲[]求高析调,避免庸俗低下。四是坚持满足需要与无私奉献相统一。这实际上是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问题,党员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党员应该首先满足社会需要,在关键时刻,要勇于牺牲。 第三,强化党员的“群体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凝聚力就是群体内聚力。要
增强党组织的群体内聚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用党组织的群体目标来感召党员的群体意识。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和强化的作用。群体目标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群体动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们应着重如何设置合适的群体目标上下功夫,注意设置群体目标的层次性、反馈性、难度的适度性的可参与性。二是用党组织的群体规范来约束党员的行为活动。群体规范具有动呼和导向功能,在群体内聚力强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与鼓励,强化其行为;当其行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时,他就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被迫改变其行为。广大党员要自觉地运用群体规范的动力和导向功能,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这就是群体规范的内化过程。
延伸阅读:
浅谈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之思路和对策文章标题:浅谈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之思路和对策 浅谈加强安置帮教工作之思路和对策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对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对策一、我镇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镇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安置残疾人在6家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这一直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业, 在6家民政福利企业集中就...
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市场...
影响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因素及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入世”过程的不断深化,油田企业也实行了企业内部承包,以产定人,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在很大程度...
县某镇社区残协建设现状与对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条件,这种聚居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称之为“社区”。社区残疾人协会是联系残疾人...
刑事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诉案件一般都是基层法院审理,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由于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都存在诸多弊端。 一、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受理的轻微的刑事案件,从规定...
浅析房屋租赁业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屋租赁在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业,给各地的房屋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我国目前房屋租赁业所呈现...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畜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一、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对县城经济发展拉动力较强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按照...
农信社计算机运用现状思考对策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业务运用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减轻了劳动强度,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计算机业务开展起步较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