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农村工作建国60年成就与变化]60年来,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农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劳作,农村生产力逐步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面貌发生...+阅读
建国以来,**县文化艺术呈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各项文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为主的特色文化成为**县最靓丽的名片,极大的提高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县的“软实力”。文化事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并多次受到文化部、省市表彰。
60年来,我县文化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壮
大,市场管理亦逐步规范。目前,我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家,其中娱乐场所8家、印刷业16家、网吧19家、音像制品出租和零售13家、出版物经营门店13家。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建立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集中整治引导,使文化市场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图书馆馆藏图书3万多册,有两个服务窗口,两个图书流动点,持证读者700余人,年平均接待读者15000人(次),**县是文物大县,县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4000多件,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4处,县级13处,设立了**县精品皮影展厅、全国皮影收藏展厅、保护传承成果展厅和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年接待参观人员50000多人(次)。同时,加强了野外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配备了设备,落实了经费,确保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县城建成了环江文化广场、道情皮影博物馆和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在21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在部分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图书室。实施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灵武台公园、兴隆山古建筑群等项目,使全县文化基础条件有了改善,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为骨干,以村级“农家书屋”为补充的文化网络初步形成。
群众文化发展
60年来,我们把文艺创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了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音乐戏剧协会、道情皮影艺术家协会4个协会,年培养发展文学作者100多名、书画作者80多名,创作各类文学作品2500多件、书画作品2200多件;出版了《在家园的墙头上唱歌》、《北方有一个女孩》、《荣辱人生》、《蓝天白云》、《影神》等200多部作品;改编整理陇剧剧目230多部。陇剧团每年下乡演出均在200场次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编办了《环江之声》报,集中宣传全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反映社情民意,年发行量在6万份以上。
社火演出、皮影戏演出、业余剧团演出和农民文体活动从未间断。目前,全县有农村社火队20家、民间皮影戏班51家、农村业余剧团5家、农民文体活动小组20个。每年坚持利用农闲季节和集市开展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还组织举办社火汇演、广场文化周、灯谜晚会、焰火晚会、万人演唱会、联谊舞会等大型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道情皮影传承保护
60年来,我县文化部门一直重视特色文化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着手整理道情剧本,并恢复皮影戏班演出活动。1987年,道情皮影出访意大利13个城市,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2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2003年,我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项目10个试点县之一,2006年5月申报进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同年10月,文化部在我县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全面完成县内48个戏班的普查任务,及时开展了普查资料的内业整理工作,出版了部分整理成果,建立了“**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开通了**县道情皮影网站,征集皮影及相关实物1200余件,与5所高校合作建立了教研基地,积极落实《**县道情皮影传承人暂行规定》和奖励扶助政策,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县道情皮影大奖赛”及“全县道情、民歌大奖赛”活动,2007年以来,我们组织道情皮影戏班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演出,组织20多家戏班赴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澳门、乌鲁木齐、兰州、平凉等地进行巡回展演,以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为主,民歌、刺绣、陇剧、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产业开发
**县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道情皮影、香包刺绣、剪纸根雕等独具特色。60年来,我们把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启动实施了皮影产业开发“八个一工程”,借助皮影节、香包节、西交会、兰洽会、文博会等节会的推介,产业开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开发公司2家,民间皮影戏班52家,皮影表演艺人300多名,皮影雕刻艺人120名,香包刺绣公司6家,加工大户400多人,国家级艺术大师20人、省级25人、市级20人。皮影产品从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皮影戏光碟、桌历、挂历、画册、扑克、口杯、书签等十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年产值300万12全文查看元以上。
文化旅游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县境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县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方案》,编制了东老爷山森林公园、灵武台公园、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三个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了“一台(灵武台公园)、二山(东老爷山森林公园、县城西山公园)、三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
省政府旧址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四村(皮影、风情、农耕、民居四个民俗文化村)”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为我县旅游开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断学习外地发展旅游业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东老爷山农历三月旅游黄金周活动,编写了**县旅游景点导游词。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促销,提升了我县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2全文查看建国以来,**县文化艺术呈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各项文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为主的特色文化成为**县最靓丽的名片,极大的提高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县的“软实力”。文化事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并多次受到文化部、省市表彰。
60年来,我县文化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壮
大,市场管理亦逐步规范。目前,我县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0家,其中娱乐场所8家、印刷业16家、网吧19家、音像制品出租和零售13家、出版物经营门店13家。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建立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强化集中整治引导,使文化市场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图书馆馆藏图书3万多册,有两个服务窗口,两个图书流动点,持证读者700余人,年平均接待读者15000人(次),**县是文物大县,县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4000多件,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4处,县级13处,设立了**县精品皮影展厅、全国皮影收藏展厅、保护传承成果展厅和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年接待参观人员50000多人(次)。同时,加强了野外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配备了设备,落实了经费,确保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县城建成了环江文化广场、道情皮影博物馆和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在21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在部分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图书室。实施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遗址、灵武台公园、兴隆山古建筑群等项目,使全县文化基础条件有了改善,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为骨干,以村级“农家书屋”为补充的文化网络初步形成。
群众文化发展
60年来,我们把文艺创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了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音乐戏剧协会、道情皮影艺术家协会4个协会,年培养发展文学作者100多名、书画作者80多名,创作各类文学作品2500多件、书画作品2200多件;出版了《在家园的墙头上唱歌》、《北方有一个女孩》、《荣辱人生》、《蓝天白云》、《影神》等200多部作品;改编整理陇剧剧目230多部。陇剧团每年下乡演出均在200场次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编办了《环江之声》报,集中宣传全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反映社情民意,年发行量在6万份以上。
社火演出、皮影戏演出、业余剧团演出和农民文体活动从未间断。目前,全县有农村社火队20家、民间皮影戏班51家、农村业余剧团5家、农民文体活动小组20个。每年坚持利用农闲季节和集市开展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还组织举办社火汇演、广场文化周、灯谜晚会、焰火晚会、万人演唱会、联谊舞会等大型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道情皮影传承保护
60年来,我县文化部门一直重视特色文化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着手整理道情剧本,并恢复皮影戏班演出活动。1987年,道情皮影出访意大利13个城市,被誉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2年9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2003年,我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项目10个试点县之一,2006年5月申报进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同年10月,文化部在我县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全面完成县内48个戏班的普查任务,及时开展了普查资料的内业整理工作,出版了部分整理成果,建立了“**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开通了**县道情皮影网站,征集皮影及相关实物1200余件,与5所高校合作建立了教研基地,积极落实《**县道情皮影传承人暂行规定》和奖励扶助政策,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举办了“全县道情皮影大奖赛”及“全县道情、民歌大奖赛”活动,2007年以来,我们组织道情皮影戏班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演出,组织20多家戏班赴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澳门、乌鲁木齐、兰州、平凉等地进行巡回展演,以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为主,民歌、刺绣、陇剧、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产业开发
**县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道情皮影、香包刺绣、剪纸根雕等独具特色。60年来,我们把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启动实施了皮影产业开发“八个一工程”,借助皮影节、香包节、西交会、兰洽会、文博会等节会的推介,产业开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开发公司2家,民间皮影戏班52家,皮影表演艺人300多名,皮影雕刻艺人120名,香包刺绣公司6家,加工大户400多人,国家级艺术大师20人、省级25人、市级20人。皮影产品从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皮影戏光碟、桌历、挂历、画册、扑克、口杯、书签等十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年产值300万[]元以上。
文化旅游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县境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县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方案》,编制了东老爷山森林公园、灵武台公园、山城堡战役纪念园三个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了“一台(灵武台公园)、二山(东老爷山森林公园、县城西山公园)、三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
省政府旧址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四村(皮影、风情、农耕、民居四个民俗文化村)”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为我县旅游开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不断学习外地发展旅游业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东老爷山农历三月旅游黄金周活动,编写了**县旅游景点导游词。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促销,提升了我县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延伸阅读:
某县电力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电力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特别是经过近10年来大规模的农网改造,电力供电能力不断提高,电网建设日益完善,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彻底摆脱了以...
某县建国60年水利系统辉煌成就征文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历届县委、政府和几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县人民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县精神,全县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某县建国60年城建系统发展辉煌成就征文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条主线,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继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镇...
某县建国60年畜牧养殖业辉煌成就征文畜牧业历来是**县传统的主体经济、支柱产业。60年来经过一系列配套改革,全县畜牧业历经调整提升,实现了结构优化、总量增长、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等跨越式转变,现在是我县农村经...
某县建国60年电力系统征文**县电力辉煌的历程 **县电力局2009年六月底在册员工187人,下设5部2室,2个二级部门,15个供电所,12个35千伏变电站,肩负着为**县工农业生产、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供电...
某县建国60年卫生事业发展辉煌成就征文建国60年来,**县卫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注下,经过几代卫生人的不懈努力,使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人民健康水平...
某县建国60年林业系统辉煌成就征文沧桑巨变六十载 林业事业大发展—**县林业发展60年情况简介 **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北部紧靠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与黄土高原交汇处,属半干旱草原向干旱荒漠过度地带,是...
某县建国60年农业系统辉煌成就征文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县农业基础条件、种植业结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彻底解决了中国...
某县建国60年交通系统辉煌成就征文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精神,披荆斩棘兴交通,砸破瓶颈求发展,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枢纽交通适应型的伟大转变,交通已成为**县经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