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城镇建设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建设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设市六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投入增长最快,城市空间...+阅读
30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财政工作也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广大财税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依法理财,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30年来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年度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一般预算收入 164.9 148.4 135.2 119.4 156 183.3 124 267.7 322.9 450.8
一般预算支出 612.5 606.5 589.3 608 667.8 719.2 908 948.2 1670.7 1520.6
年度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一般预算收入 533.7 611.6 582.4 773 852 1433 1933 2376 3069 3420
一般预算支出 1848 2037.7 2556.2 2282 2297 2913 3619 4881 5371 5614
年度 98年 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一般预算收入 4337 4791 5407 4506 5255 6451 8306 7355 6404 6191
一般预算支出 6456 7303 7836 10483 11208 14382 19353 22486 24728 30284
改革开放30年来,xx经济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县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164.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191万元,增长37.54倍,年均增长1.25倍。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612.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84万元,增长49.44倍,年均增长1.65倍。2004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06万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是78年收入的50.3倍;一般预算支出19353万元,是78年的31.9倍。自2005年以来,因执行国家税收调整政策,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地方财政增收,从而进一步加大收支缺口,加剧资金调度压力。由此可见,我县财政还十分脆弱,政府可供支配的财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财政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任务相当艰巨。
(二)财政改革情况
——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深化。1985年,继续贯彻落实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体制制度,执行“核定收支、总额计算,多余上缴,不足补助”的预算管理办法。1986年,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执行“增收节支,确保当年收支平衡”预算管理精神。1987年,预算安排上贯彻增产节支精神。1988年,预算安排上适当照顾“小家小户”,执行新出台的奖励工资、中小学教师调资、事业单位技术职称工资、副食品补贴等增资调资政策。1989年,在预算管理上提出发展经济,广辟财源,量入为出,紧缩支出,缓解财政困难的理财方针;将税额较小、税源分散的13种小税,以1987年税务年报为基数固定下来,超过基数部分全部留在地方。1990年是第一个财政包干的最后一年,泽普作为教育危房更新重点县,加大了对教育危房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1991年,建筑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原来按资金来源征收改为按项目征收。1993年,强化税收征管,坚持量入为出,控制财政支出。1994年 12全文查看,国家开始实行新的分税财政体制,将18个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在划分税种的同时,实行了中央对地方的两税(指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政策;同年停征产品税,将其分别并入增值税、资源税和农林特产税;新开征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1995年,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狠抓增收节支各项
具体措施的落实。1996年,加强预算管理,执行适度从紧政策,严格控制支出。1997年,按照地区年初要求预算保持15%的增长速度,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预算,加强财政支出管理。1998年,预算安排上推行“零基预算”。1999年,贯彻执行自治区增收节支工作会议精神;7月1日起,按照政策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执行喀什地区行署会议纪要精神,将原属泽普财政收入的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的18.7%划转给叶城;同年政府采购和财政统发工资正式运行。2001年,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113号和财政部财税字[2001]88号文件精神,分别对生产销售尿素企业和宣传文化企业、民贸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财税优惠政策;同年执行中央[2000]47号文件,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调15%职务工资和年终一个月奖励工资;5月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逐步实现分散支付向集中支付过渡。2002年,开始实行“所得税共享”办法,企业所得税(除了少数行业或企业外)和个人所得税均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同年地方税务经费上划,取消了地方税收综合提成。2003年,预算安排上贯彻“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精神;启动乡镇财务制度改革试点,实行乡镇“零户统管”、“村帐乡管”;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镇三提五统收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全部下拨到乡村两级;开始贯彻落实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贫困生伙食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制定出台《泽普县政府采购实施办法(试行)》和政府采购目录,延伸采购范围,规范采购方式。2004年,积极推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制改革,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试点;艰苦边远地区类别津贴由三类地区调至四类地区,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较大;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足额下拨对乡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首次执行粮食直补政策,实施村干部报酬月薪制度,支持抗震安居工程,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新疆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执行《完善自治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调整实施意见》,1月1日起,对原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企业所得税、原作为地方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原作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税,实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自治区不在参与分享,同时自治区不再参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分成;根据政策规定,7月1日起,对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增值税由先征后返50%调整为暂免征收;执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政策,同比直接减少地方财政收入943万元;同年根据《自治区国税局关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税收管辖权的通知》(新国税办[2004]440号)和《自治区国税局关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变更过程中有关税收问题的批复》(新国税办[2005]210号)规定,执行石油企业增值税按井口产量比例划转的新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影响;同年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结合实际,选定司法局、党校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车辆保险纳入政府采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执行新的取暖费和差旅费标准。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试点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顺利完成了部门预算软件的模拟操作和培训工作,制定并实施了部门预算定额标准,对纳入改革的预算单位实现了资金的归口管理和统一拨付。2007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统筹性和严肃性,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非税收入改革力度,将全县涉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全部纳入到改革范畴,把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统一收支管理。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1985—1987年继续执行地区关于农业税征收任务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1985年根据《新xxx牧业税暂行办法》,开始征收牧业税,实行按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办法进行计征,同时实行征收额一定五年不变。1988年对定额税率进行调整,恢复征收牧业税。1988年,执行新政发(1988)101号《xxx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征收工作暂行规定》文件,新开征了农林特产税和耕地占用税。1997年,根据规定,对农牧业税进行政策调整。2001年贯彻落实《关于停止收取发放和清理回收农发基金的通知》(xx发[2001]51号)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对农发基金、农发股金等情况的清理、登记工作,并按照“先清后退”的原则制定了清退实施方案。2002年,加大农业税收税法宣传和农业税申报纳税宣传力度,积极推行农业税申报纳税试点;同年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一次性地将农发股金全部清退给各乡镇场,完成了农业发展基金的历史使命。2003年6月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乡镇三提五统收费,取消屠宰环节和收购环节的屠宰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958.9万元,转移支付乡村两级622万元;同年7月进行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试点。2004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765万元;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921万元。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扎实推进。1996年,深入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清产核资、产权变动审批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测定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了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和产权登记年检工作,完成了1996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1997年保值增值指标落实工作,积极开展集体企业清产核资试点。2001年,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有资产流失查处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产权登记年检、资产与财务信息等基础性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2002年,按照产权监管要求,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年检换证、股权管理、资产统计、资产评估等工作,同时按照国有资产处理实施办法,认真做好破产、租赁、承包、股份、联合企业的清产、核资、签约、交接等事宜,采用融资、融技术、土地换项目等方式,积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同时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2003年,制定出台《泽普县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及清产核资办法、资金核实办法,对全县54家预算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2006年,严格按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稳妥推进。2005年我县被自治区批准列入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同年11月,又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县。2005年我们按照政策要求,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试点,当年全县参保人数83475人,代收医疗基金2036790元,地方财政配套87万元,突出解决农牧民看病就医问题。2006年根据新政办发[2006]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相关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2007年根据按照政策规定,又提高了对参合农民的补偿,降低了参保农民的缴纳比例,让参合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开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3年秋季开始,为农村特困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有农村户口的农牧民子女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子女实行免收学杂费。同时,按照自治区与县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006年起,我县中小学校(除高中阶段)都属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根据地区财政局2006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资金分配数额,按比例足额划拨了应承担部分,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资金拨入教育局,教育局根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了资金分配方案,并在当月将此项资金全部拨付各中小学校。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了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两条保障线”;建立了行政事业、企业、农牧企业等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了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制度。二是扩大了社会保障筹资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行基本保险和失业保险,加强了资金的征缴力度和清欠力度,提高了征缴率,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管理和支付体系。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上承担的责任,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制度,建立财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制度。
——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规范运行。2003年,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进行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本级推行“零户统管”、对行政村推行“村财乡管村用”。2004年,全面推行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泽普县乡镇财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在全县10个乡镇实施财务集中核算、集中管理,认真界定乡村赤字债务,明确了消赤减债责任,同时认真清理缴销财政票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支出项目和标准,乡村财务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非税收入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被地区列为第一批非税收入改革试点县,我们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完成了31个涉及非税收入单位的清理和编码工作,将二小、司法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5家作为非税收入改革的试点单位。2005年,完成了剩余单位的编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网络,同时加强票据的清理和归并,逐步实现对票据印制、发放、填开、缴交、核销的全程监管,为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政府非税收入新型管理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改革,将全县涉有非税收入的28个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畴,全年累计完成非税收入1272万元。2007年,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非税收入改革力度,把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统一收支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稳步前进。2005年,试点实施。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把司法局、党校作为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将其预算内外资金、财政周转金、专项资金统一纳入国库管理。同年9月又将全县的政府采购资金、专项资金、工程款等实行了集中支付。2006年,稳步推进。对纳入改革的35家单位实行集中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2007年,全面推行。对各预算单位从帐户管理、用款计划、支付方式到会计核算等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纳入改革全部预算单位实行集中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力地加强了财务收支全程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得到提质扩面。2001年,根据“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采购方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严格按照采购目录,逐步扩大采购范围,不断规范采购工作,当年共实施政府采购7次,预算采购资金253.2万元,实际支出 241.4万元,节约财政资金11.8 万元,资金节约率为4.6%。2002年,在审计、物价、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监督下,共实施政府采购10次,预算采购资金201.8万元,实际支出 183.5万元,节约资金18.3 万元,平均资金节约率为9%。2003年,通过公布采购目录,分类建立评委库,明确货物采购限额,采取公开招标、询价采购、定点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4年,共组织实施政府采购48次,预算采购资金223.99万元,实际支付193.48万元,节约资金30.51万元,资金节约率13.6%。2005年,在县纪检、监察、审计、物价等有关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下,共实施政府采购41次,预算采购资金2512.4万元,实际支付资金2112.54万元,节约资金399.86万元,平均节约率15.9%。同时,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车辆保险纳入政府采购,按照保险公司提供的45%和50%优惠计算,预计财政每年可节约资金18.25万元。2006年,政府采购规范运行。始终坚持原则,规范采购程序,完善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规模,共实施政府采购40次,采购预算300.52万元,实际支付283.49万元,节约资金17.03万元,节约率5.67%。2007年,始终坚持原则,规范采购程序,完善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规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采购效益。
——金财工程稳步运行。2003年以来,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地区财政部门的指导下,投入资金购置设备,建立起金财网络,同时专门派人参加金财软件的学习培训,并组织各业务股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安排专人负责金财网络工作,上级财政部门每年派专人对信息网络的进行维护、升级。自金财网络运行以来,为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资统一发放等财政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今后财政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泽普”建设,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总体目标,认真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全县的经济发展;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强化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努力促进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加强财源建设,拓展收入空间。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兑现落实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各项财税政策。二是大力支持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及创新政策。四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自治区大力促进南疆石油化工基地发展的新机遇,发挥我县优势,以政府投资为先导,通过财政注入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以小博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培植长效财源。五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资金的扶持,以优势项目争取资金,以政策扶持促进发展,力争全县更多的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发展规划。六是充分调动各部门抓财源建设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
--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切实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建立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将非税收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扩大收入规模。
--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和谐发展。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继续稳定和完善惠农支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乡村道路、防渗渠、节水灌溉、农村沼气池、抗震安居房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农牧民培训基地和县乡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大卫生服务体系投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通过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六是保障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支出。继续加大政法经费投入,确保处理突发事件和基层政法机关运转所需经费。加大对治理安全生产隐患的投入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平安泽普”,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维护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监管水平。一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保证部门和单位履行其职能的基本支出需求。二是加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三是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工作,加强对各种涉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四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展采购范围,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积极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提高理财透明度。六是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突出做好监管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管制度,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扎实开展党建廉政建设,狠抓作风政风行风。一是狠抓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以“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财政”为主题,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着力解决财政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局行业风气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工作通过纠建并举,建章立制,形成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确保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办事程序明显规范,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而为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二是狠抓财政队伍廉政建设。由局领导与各股室主要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及《纠风目标责任书》,并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讨论,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强化监督职能,形成以内部监督、源头监督、群众监督为主的监督体系。认真开展月查季审工作,严肃查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违纪问题,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控制各项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有力地促进了我局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财政工作的全面进步。三是深入开展争创“四有”领导班子、“五好”干部队伍活动。根据县上的安排和要求,利用周五党团日,一方面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会议、《党章》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远学孔繁森、郑培民,近学艾买尔·依明、姜英等先模人物事迹;另一方面结合民主生活会,根据整改措施和目标,认真对照检查和反思个人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同时,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紧密联系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倡导“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和“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服务意识”的实干精神,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办实事、抓落实上,把工作体现在解民忧、促和谐的行动中,以良好的作风担当起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历史重任。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们肩头的担子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再接再厉,扎实工作,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实现财政的持续发展,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2全文查看30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财政工作也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广大财税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依法理财,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30年来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年度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一般预算收入 164.9 148.4 135.2 119.4 156 183.3 124 267.7 322.9 450.8
一般预算支出 612.5 606.5 589.3 608 667.8 719.2 908 948.2 1670.7 1520.6年度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一般预算收入 533.7 611.6 582.4 773 852 1433 1933 2376 3069 3420
一般预算支出 1848 2037.7 2556.2 2282 2297 2913 3619 4881 5371 5614年度 98年 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一般预算收入 4337 4791 5407 4506 5255 6451 8306 7355 6404 6191
一般预算支出 6456 7303 7836 10483 11208 14382 19353 22486 24728 30284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县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164.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191万元,增长37.54倍,年均增长1.25倍。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612.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84万元,增长49.44倍,年均增长1.65倍。2004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06万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是78年收入的50.3倍;一般预算支出19353万元,是78年的31.9倍。自2005年以来,因执行国家税收调整政策,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呈现逐年
延伸阅读:
商务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30年前的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闵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 从1978年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婚姻观念变革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已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但离婚并未真正成为社会公允的个...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县财政工作成就回顾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 为实现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30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
改革开放30年农村面貌换新颜鲁迅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乡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艰苦创业的曲折历程,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的...
县民主党派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
我县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1978年至2008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工业经济成分的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
县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开放30年综述**县广播电视台一直坚守着党和人民的宣传阵地,充当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忠实的履行着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和宣传党的方...
改革开放30年某乡镇经济大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的改革率先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30年,回眸这30年,可谓历尽时代风云和历史沿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改革开放以来培训工作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农广校培训工作成就 ××地区农广校建校以来,在地委、行署正确领导下,在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在各级农广校的不懈努力下,为培养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加快开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