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关于我市推进名牌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07月29日 编辑 fanwen51.com

[《工会法》实施情况汇报]各位领导: 今天,市人大及市总工会领导光临我县检查《工会法》的实施情况,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县人大、县总工会,向到会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会根据市总工会关于配合市人大常委会...+阅读

名牌是著名商标、知名产品、知名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不仅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准、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象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加快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近日,我室会同市质监局对全市推进名牌战

略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推进名牌战略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坚持政府推动和骨干企业带动,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计划,积极营造品牌兴市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突出扶优扶强,重点在化工、机械、电子、医药、纺织(丝绸、服装)、轻工、建材等产业及地方特色产品中培育发展名牌产品,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大大提升了黄山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产业规模、素质不断提高,产业品牌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0295户,内资企业4268户,外资企业101户,私营企业3957户。全市拥有各类注册商标800件,其中:农副产品商标200余件(茶叶占119件),旅游服务商标32件(宾旅馆商标17件,旅游景点商标8件,天津方舟集团注册“老街”旅游服务商标7件)。在这些商标中,获市著名商标41件,省著名商标2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零的突破。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已申请注册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祁门红茶证明商标今年有望申报成功。

2005年底,全市共有18家企业的19个产品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徽州区8个、屯溪区4个、黄山区2个、歙县2个、休宁县2个、祁门县1个)。黄山毛峰茶、太平猴魁茶、黄山贡菊花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省12个),全市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33家。2006年9月,我市又有4个产品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名牌产品覆盖机械、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体现了黄山地域特色、经济特色和黄山工业制造水平,对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品牌建设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从2001年开始启动全市“质量兴市”工作,祁门县、黄山区、歙县先后被列为全省“质量兴市”试点区县。通过加强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做好“贯标”、“采标”工作,加快计量检测体系、保证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工作,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体系认证。据统计,全市有100多家企业(大多是工业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黄山风景区等单位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57家企业共15类64种产品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31家食品生产企业133种产品取得qs证书;13家企业18个产品获得“3c”认证证书。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80%以上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标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全市有市级质检机构1家(市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所),省级茶叶质检中心正在筹建。

(三)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不断加强。一是强化了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成立了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名牌战略领导小组,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安徽省质量奖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黄山市实施〈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创建名牌产品工作的实施意见》、《黄山市质量奖管理办法》。二是强化了品牌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制定完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质量奖惩机制。建立名牌产品培育库制度,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培育工作。对重质量、创品牌、守信用企业在技改、贴息、税收、信贷、用地、能源等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市政府建立了质量兴市专项资金和奖惩制度,对获中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给予通报表扬,分别奖励10万元和2万元;政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名牌产品;名牌产品自动列入各部门打假保优重点范围,享受优先宣传和重点保护,优先安排参加各种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质监、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环境,调动企业创建品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新闻部门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信用意识。

二、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名牌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与兄弟地市和周边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名牌产品数量少(仅达到全省各地市平均水平),而且在争创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上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全省处下游水平,这与黄山市的知名度很不相符。

一是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意识不强。有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是大企业的事情,有没有品牌无所谓,缺乏创牌意识;有些企业把品牌仅仅看作是一个产品的外在形象,只注重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而忽视了品牌的内在建设;有些企业虽然能积极创牌,但是往往把名牌称号、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当作荣誉,

没有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有效运作;有些企业生产发展了,品牌做大了,却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商标被人抢注现象严重。全市商标注册总数800件左右,占全省全省商标注册总数3万多件的2%不到,大约平均10户各类企业或50户个体工商户才拥有一件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全省有5件,我市为零。全省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我市为零。全省有安徽省著名商标492件,我市目前仅有25件。另外,外省市用我市著名景点注册各类商标已高达460多件(省内注册60多件,省外注册400多件),黄山本地注册仅30多件。

二是名牌数量少、结构单一,品牌竞争力不高。从横向比较来看,在国内:自2001年开评中国名牌产品以来,全国共评出461家企业生产的50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底,广东省有中国名牌产品163个,居全国首位;在华东地区,浙江有中国名牌产品140个,山东118个,江苏99个,福建60个,上海48个,江西10个,我省9个(今年内有望达到19个)。目前宣城、池州、安庆、铜陵等周边地市在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方面均实现了突破,而我市空白。在省内:全省共有367家企业、448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产品。安庆市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安徽名牌产品40个;铜陵市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7个安徽名牌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巢湖市有安徽名牌产品42个;芜湖市有国家免检产品3个,安徽名牌产品24个;池州市有安徽名牌产品15个。如与浙江省相关地市比较,差距则更大。2005年,在浙江省140个中国名牌产品中:绍兴26个、温州25个、宁波33个,台州8个;在355个国家免检产品中:温州82个、绍兴48个,台州31个;在55个中国驰名商标中:绍兴10个、温州9个,台州6个;在1039个浙江名牌产品中:宁波149个、温州127个、绍兴160个,台州96个。

从纵向比较来看,名牌新产品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低,获安徽名牌产品的企业仅1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10%。从名牌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名牌产品结构单一。我市名牌产品主要在机械、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而农业、服务业名牌所占的比重很低。从名牌产品产生的效益看,品牌经济总量不大,名优产品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不高,品牌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例如2005年,铜陵市名牌产品销售总收入176.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7.6%;利税总额达到14.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0.6%。而我市名牌产品企业工业总产值仅19.44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4.45亿元的26.1%;利税总额2.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6.07亿元的33.1%。

三是品牌综合培育机制不健全。缺乏品牌培育长远发展规划,品牌全面发展目标和具体培育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综合性的培育措施,部门间质量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商号保护、检验检测等创建品牌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另外,我市目前尚未建立名牌发展基金,获安徽名牌产品的企业现在只能由同级政府兑现奖励政策,且2万元奖励标准远低于周边城市,且由于各区县财政状况不同,有时还难以兑现。而福建、广东、浙江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普遍在100万元以上,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奖励在10万元以上。我省合肥市、芜湖市对中国名牌的奖励是50万元,宣城市对中国名牌的奖励是20万元,池州市对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出口名牌的奖励是20万元,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奖励是10万元。

三、下一步推进名牌战略工作的目标和对策建议

主要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品牌兴市”,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品牌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我市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全市质量管理和品牌工作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同行质量平均水平,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同行业质量先进水平,在主导产业、支柱行业中创建一批居行业前列、有较强竞争力和生产规模的省级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到2010年,全市5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等质量体系认证,80%以上的工业企业配备必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建成1个省级质检中心。80%的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力争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1个以上,省名牌产品3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以上,黄山市知名品牌200个。使我市名牌产品的总数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其中工业品牌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0%以上。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壮大企业规模和提升产业素质为根本,不断夯实“品牌兴市”的产业基础。立足黄山的现实基础,不断挖掘我市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优势和基础,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和提升制造业品牌。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高端切入、迎接辐射”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市新城区为龙头,区县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园区工业体系,打造工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平台。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紧邻长三角的区位条件,围绕旅游商品、山区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壮大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提高工业聚集度。培育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光源及电源、旅游商品加工五大成长性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辐射扩散效应,加快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户,超10亿元企业达到2户。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围绕建设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茶业、竹木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茶叶、木竹制品、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建设有机茶、食用菌、茶油、竹笋、山核桃、枇杷等绿色食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三是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品牌。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业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提高竞争能力。重点在旅游、金融、房地产、餐饮、教育、现代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争创服务品牌。四是围绕提升块状经济水平,切实加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引领块状经济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同协作,以区域整体力量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市场服务商标等,联合注册创建区域性的集体品牌,重点打造若干个国字号基地。五是围绕提高产品档次,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推动企业采取国际先进标准,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和行业认证,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六是围绕提高专业市场的层次和品牌效应,努力塑造专业市场品牌。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服务商标的注册、管理和保护,提高市场的品牌信誉度,实现商品品牌和市场品牌互促共进。

(二)以“质量兴市”工程为抓手,不断夯实“品牌兴市”的工作基础。进一步重视品牌的基础性工作,为成功品牌的创立、成长、成熟、延伸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是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视研究与黄山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现代物流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标准化水平。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旅游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年底前完成食用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贡菊等具有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特征的农产品的种植、贮运、加工、保鲜工艺标准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以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社会和谐、国际知名的现代旅游城市为目标,以黄山旅游地方标准的制定为突破口,制定完善旅游、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服务质量地方标准。二是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各类先进认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推行“零缺陷”和可靠性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加强计量、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投入,集中力量办好省级和市级质检中心,加快推进新城区检测中心建设步伐,确保2006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途径,不断丰富“品牌兴市”的载体。要以积极组织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抓手,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工作。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明确培育目标。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机制、开放集成,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思路,科学编制《黄山市实施品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分年度名牌培育发展计划,对全市品牌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宏观管理。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分别编制子规划。二是创新方法,不断拓宽品牌培育的路径。一要“做大做强”,对我市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产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品牌、多出品牌。二要“外联内合”,一方面,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加强同国内、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直接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鼓励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联合,“抱团”创品牌。三要“整合集聚”,发挥我市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产业园区的整合和提升,促进企业空间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创建区域产业品牌。四要“梯度开发”,使我市的品牌产品形成合理的梯度结构,做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三是精心组织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基于我市目前经济总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申报安徽名牌、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受到不少限制,建议把一批骨干企业的特色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服务类产品纳入“黄山市知名品牌”评价范围,先行打造一批市级知名品牌,进而积极扶持、培育,做大做强,为下一步争取实现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零”的突破打下基础。

(四)以增强自主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品牌兴市”的实力和活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的底气和实力所在。一是激发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黄字〔2006〕26号)和“工业20条”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国内外先进产品积极开展质量赶超和攻关活动,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落后装备,完善技术保障手段,努力增强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争取在各个优势产业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二是努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抓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为品牌建设和块状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努力使黄山成为创新的“洼地”,推动“黄山制造”向“黄山创造”跨越。三是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实施。切实完成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两方面任务,优先发展21个重点产业、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车用仪表及电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和旅游业信息化等5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抓好创新主体推进工程、创新成果推广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4个工程建设,支撑率先崛起。

(五)以加大质量监督和品牌保护为手段,努力营造“品牌兴市”的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力度。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商标、专利、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重点打击假冒、侵权知名品牌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继续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加快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制度。开展质量守信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质量白皮书定期发布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成立商标、商号保护自律组织,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保护体系。

(六)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品牌兴市”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品牌兴市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议在全市开展“品牌兴市”活动。一要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成立“黄山市品牌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实施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可同市质量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品牌建设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及时制订实施方案。二要加强服务,完善政策。全面总结现有扶持品牌发展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深化实施名牌战略的政策意见。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做好品牌的培育、辅导、认定和申报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建立市、县(区)两级品牌培育专项基金,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三要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协调沟通,尽心尽职为品牌培育“铺路搭桥”。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品牌兴市”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品牌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支持和参与“品牌兴市”活动,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社会互动”的品牌建设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实现“三最”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

2010年县农村电网工程实施情况汇报首先,我谨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全县20万各族人民向在百忙之中前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的黄副主任、李副局长及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县经济...

涉残民生工程“回头看”实施情况汇报涉残民生工程“回头看”实施情况汇报 市民生办: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活动的通知》 (六政办明电〔2010〕23号)的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市残联于5月25日发出...

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祁门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县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二十项民生工程的同时,立足祁门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增加了五项民生工程。据统计,我县实施二十五项民生...

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汇报圆满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大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市水务局我市是石灰岩地区之一,地表水较为缺乏,而且渗漏较大,地表自然储水较困难...

关于《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最近,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对我市《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汇报,走访了北汽奥铃、外贸公司等10多家企业。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近,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对我市《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工商分局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信誉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而且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区作为**市中心城区,要牢牢...

关于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5月中下旬,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就我市贯彻实施农业法情况,先后到市农业局、畜牧局、农技中心、程戈庄、朱解、皇华等5个部门和6处乡镇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部分农户。 总的认为...

关于土地管理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最近,我们在分管主任带领下,对土地管理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规划国土局、经贸局、农业局、经管局、开发区等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先后到密州、辛兴、程戈庄、郝...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