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06月30日 编辑 fanwen51.com

[小康社会发展纲要]XX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草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二十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阅读

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草稿)

(2005年11月)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前期调研等相关工作,总结“十五”时期丰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编制了《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稿。本纲要明确了2006—2010年期间,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重大工程,提出预期性、指导性指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突出了以人为本,创建繁荣文明和谐新丰县的总要求。

第一章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第一节“十五”以来丰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五”以来,全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结构调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开创了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以来,全县经济以年均12.5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2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663元增加到5727元,四年年均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2亿元,年均增长26.5;财政总收入实现3.1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亿元,年均增长9.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0年的41:31:28调整到2004年的33.5:37.1:2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8.1亿元。2004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522元,四年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四年平均增长6.1。城镇登记失业率四年来均低于4.5的计划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分别达到9

8、71.7和98。

二、工业经济确立了主体地位,优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2003年第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4年承接了这种走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1。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7,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7.3亿元,增长37.6;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6亿元,增长33.5;实现利税总额1.4亿元,增长57.1。优势产业凸现,形成了果蔬业、木业、畜牧业三大特色加工产业。目前果蔬支柱产业以安德利果蔬汁、瑞丰冻干蔬菜、旺达牛蒡等龙头,从事果蔬加工及相关配套企业100余家,年加工果蔬汁45万吨。有10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产品由过去保鲜为主发展为脱水、速冻、罐头等86个品种,树立了10多个品牌,其中“大沙河”、“旺达”获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果蔬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从事木业加工达6400余户,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木业加工经营的近5万人。全县每年可消耗各类原木、板材约149万立方米,木线条加工经营主导了国内市场,成为国内木线条的主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木线之乡”,现已形成了以木线条、杨木单板和出口画框三大特色的加工格局。吉林森工年产1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佳唯木业年产10万立方米贴面板以及天盛木业儿童家具等项目,将极大推动丰县木业向纵深发展,木业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5.7,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6,比“九五”末提高了7.5个百分点,三鹿乳业、利华肠衣、泛达山羊板皮等引领了畜牧业的发展壮大。机械铸造、纺织、医药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从事工艺铸造企业有200多家,机械加工业15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20多家。银龙电缆、东大钢构、天虹纺纱、瑞丰盐业、平光制药、胜海铸造等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进一步壮大我县工业经济规模。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了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全年粮食复种面积达120万亩,粮食总产43.2万吨,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35万亩,优质水稻发展到8万亩。全县果树面积50万亩,年总产量50万吨,蔬菜复种面积70万亩,年总产量114万吨,食用菌年产量1万吨。建成了红富士苹果、白酥梨、牛蒡、芦笋、芦荟等部、省、市级科技示范园34个,初步建成了加工类果品、黄皮洋葱、大(苔)蒜等一批生产示范性基地。农业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2004年,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92.2万亩,33项农产品获省级无公害认证,创国家级品牌1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显著。截止2004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0余家,年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对全县经济的贡献份额达17。其中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6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已获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8家,2004年实现出口创汇740万美元;列入市级以上重点考核的龙头企业7家,实现年销售收入3.73亿

元,比上年增长了4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了苗城河扩建、苗城灌区建设、李楼水利枢纽、湖西丰县圩区部分治理、农业饮水安全、县镇河道疏浚工程等项目。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比“十五”初提高了6.6个百分点。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五”以来,围绕“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新建楼房40多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3万人,全县小城镇建成面积达9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区扩大到15.8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徐丰单一级发展轴和黄丰济为二级发展轴,以大沙河、华山、欢口等重点中心镇为发展组团的“一核、二轴、三组团”的城镇格局。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阳商城、凤鸣花园、名仕花园、荟苑、胜利、政法、凤鸣、沿河等小区建设,不仅改变了旧城面貌,而且为农村人口进城、推动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新修了东环路、北环路、东城路、西城路、北苑路、河滨路、中阳大道等城区道路,使城区迅速向外延伸,初步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厂区及管网建设工程,城区绿化稳步进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十五”期间,丰县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省、县、镇、村四级通车公路里程达1510公里,累计投资7亿元。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建立健全了土地市场运作机制,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全部推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成了土地复垦开发与矿产资源两个规划的修编,实施了全县145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区9.2平方公里的地籍更新调查,均通过省验收。

五、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顺利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根据省统一部署,2005年我县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积极稳妥地实施了镇级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对落聘人员妥善分流安置。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全县51家县属工业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其中29家企业依法立案破产,改制为股份制或民营企业。19家企业实现资产变现,通过重组生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万名职工重新上岗就业,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粮食、供销等流通行业的改革初见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设立了县行政审批中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初步建立。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外向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底,全县民营企业达1.7万户,从业人员15.3万人,其中民营工业企业2709个,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果蔬食品加工、机械铸造、纺织等行业中。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成绩。截止2004年,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完成2204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901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累计对外承包劳务实际营业额完成8996万美元。森鑫画框、利华肠衣、旺达牛蒡、鹏举铸造等成为出口的骨干企业。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十五”以来,共实施星火计划项目41项,市以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9项,申请专利416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大力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实现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与我县科技项目及企业的有效对接。积极创建教育强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三新一亮”任务全面完成。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丰县中学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5所高中通过三星级高中验收,创立省级示范初中9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民办教育办学步伐加快,新建了5所民办中小学。全县初中阶段入学率98,高中阶段入学率82.5,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2。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县职教中心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全县高、中级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高新技术传播中心。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在“非典”、“禽流感”防治工作中,确保了县域内无疫情发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县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2级标准。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继续维持了低生育水平。审计、监察、物价、气象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二节主要经验

经过“十五”的实践,我们进一步积累了推进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按照“两个率先”的总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把握结构调整、工业兴县、招商引资、深化改革这条主线,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改革的思路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难题,抓住国内、省内产业转移以及沿东陇海线建设机遇,努力营造丰县发展的新优势;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等活动,突出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专题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化程度,“十五以来,我县实际引入县外资金达70亿元;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抓,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我县“十五”成绩的取得,同省委、省政府实行区域共同发展、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省发改委牵头的省委、省政府驻丰县扶贫工作队,“九五”以来的十年中给丰县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丰县“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主要指标均能达到或超额完成。但是在经济总量提高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同时还出现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产品附加值约10,多以初级制成品进入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尤其是第三产业滞后,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0;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很协调;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人才缺乏;就业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较为艰巨,镇村债务化解困难,改制人员安置、拆迁补偿新的问题出现,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作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将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着力解决。

第四节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004年,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3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为33.5:37.1:29.4,

一、

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72.

2、15.

9、11.9,再从生产结构、制造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几项指标衡量,表明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五节发展的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省委迅速作出部署,要在2010年全省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市委九届四次会议确定徐州2014年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丰县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压力很大。《丰县2003年全面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指标没有完成序时进度。“十一五”期间,要对标找差,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实现丰县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一、有利条件

(一)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并保持一定增长速度,预计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保持3—4的平稳增长速度,世界贸易将保持6以上的平衡增速。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直接投资继续扩大,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继续走强,推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二)以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经济可保持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预测未来5—10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8—9的增长速度。

(三)国内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受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等利好因素影响,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较快,消费升级明显;投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呈现消费、投资“双轮”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四)国内、省内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省内资本和产业由南而北梯度转移,并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资本双密集型产业、由一般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丰县具有资源和生态优势,受沿东陇海线产业带辐射,将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有新的突破。

(五)经济发展外部推动力不断增强。省委“两个率先”目标的确定,以及加快苏北大发展、东陇海产业带开发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特别是省发改委牵头的省委、省政府驻丰县扶贫工业队,确定了产业扶贫、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将为我县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自身优势不断增多。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丰富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汉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县发展特色经济、走错位发展之路的基本条件。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加强同周边县、市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配置资源,是我县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推进的重要基础。

(七)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多年积累的机制性矛盾逐步缓解;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一批重点技改项目进入产出期;农业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发展意识增强,群众自主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力度和热情不断升高。

二、不利因素

(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丰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资本的大量投入,粗放型增长方式比较明显。2004年,丰县三次产业结构33.5:37.1:29.4,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一产高出19.5个百分点,二产低12.4个百分点,三产低7.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二)协调发展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城镇居民高收入家庭是低收入家庭的9.1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地区经济增长的3.2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三)综合竞争力不高。丰县区位优势不明显,境内没有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能力有限,企业生产成本高,融资机制不健全,吸引外来投资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差,产业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企业整体素质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差距很大;开放竞争力不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程度不高,外贸依存度较低;全县人才缺乏,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弱,来自周边县市竞争发展的压力加大。

第六节“十一五”时期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较快速度发展的原则。发展始终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原则。我们现在发展的速度与徐州市其它县(市)和鲁东南部分县(市)相比,差距较大,投资力度不够,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不多。未来五年要高度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快集约发展,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靠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集聚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二是坚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则。要靠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拉动工业结构调整。研究制定各类扶持政策,靠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节约型行业和节约型社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形成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地,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有序向

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原则。发展是一个整体,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又要注重城市、生态、环保、文化、教育、卫生等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发展。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放到首位,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更全面、更健康、更和谐的新发展。

四是坚持让群众得实惠的原则。科学发展必须让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群众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是衡量能否实现新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存状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健康得到良好保障,生活更加安全和谐,社会更加公正、公平,民主更加完善充分。

第七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富民强县为总体目标,以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丰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丰县。

第八节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通过对今后十五年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提出“十一五”及到202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十一五”时期

——地区生产总值138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年均增长13.5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为14:50:3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6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达到400亿元;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40;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累计达到2.5亿美元;

——城市化水平达到4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

二、2020年展望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分。

第三章“十一五”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九节加快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丰县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这是由丰县基本县情决定的。2004年丰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93美元,比徐州市平均水平低760美元,差距很大。丰县农业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服务业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经济综合实力弱。“十五”以来,县委提出了“工业兴县”的战略部署,2003年起第二产业增加值以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拉开了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壮大的序幕。“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承接这种走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工业经济为主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业态,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高丰县经济的总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认真分析我县现有产业基础和周边产业特点,重点发展木业、果蔬、畜牧、机械铸造、轻纺、盐化工、煤化工七个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实施工业倍僧计划,至2007年规模工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突出发展木材加工业。立足资源优势,狠抓市场建设,扩展销售渠道,通过技术更新、增加品种、扩大总量、提高档次,提升木业加工水平,通过培育发展木业龙头企业和木业商城建设,提高木业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规模以上木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木业安置就业人员20万人。一是加快市场建设,形成产业依托。大力建设木业商城,“十一五”期间将木业商城建设成为集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产品经营和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大市场,辐射半径不少于500公里,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二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收外地木业企业落户丰县,吸引木业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并引导本地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调整等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发展精深加工,拉长做粗产业链。改变木业粗放加工现状,引入大中型高密度板、科技面板、高档家具等生产线,改造提升现有木业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装饰装潢木制品、木雕、出口工艺画框、细木工板、科技面板、中高密度板、高档家具、板式家具等产品。

(二)建设高科技果蔬开发加工基地。扩大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果蔬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扶植培育研发能力强、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果蔬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十一五”末,丰县果蔬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6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新培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8家,开发果蔬加工新产品20个。果蔬业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比“十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现有大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整合聚集各种资源进行重点扶持,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征用、供电用水、税收和财政专项资金政策上执行到位,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快果蔬加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果蔬浓缩原汁、冻干品、保鲜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以及果酱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传统技术升级,围绕工艺改造、产品创新、设备换代,突出抓好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三是搞好果蔬加工生产基地。积极探索加工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互惠互利,切实做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建设认定7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1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30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10万亩加工果基地。

(三)积极培育畜牧业和畜禽加工企业。至2010年,建成畜禽加工规模较大企业10家,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此带动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一是重点发展肉鸭、山羊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促进现有企业技术升级,扩大企业规模和带动作用。二是搞好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三是积极引导协调加工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大户形成利益联连机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搞好顺河奶牛小区、苏北羊市等载体建设,实施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良性互动发展。

(四)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业。“十一五”期间,大力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着力提高机械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工艺铸造、钢结构建筑材料、智能机械、专用汽车等产品,积极扶持为大型工程机械企业配套的铸钢铸件产品,引进一批机械精深加工项目,把机械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一是突出重点,引导骨干企业扩张规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机械制造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二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综合竞争

延伸阅读:

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简析**县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2006年,我县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一产、主攻二产、紧抓三产,国民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运行态势。200...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谋划好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夯实经济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我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几年来,___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着力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始终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农...

育林所经济社会发展调查育林所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育林经营所始建于1983年,全所施业区面积13032公顷,辖区居民97户301人。在册职工195人,在岗职工173人。随着林区两危的到来,这个经营所可采资源最先走向...

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

吸取外地经验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月*日至*月*日,我们**市委党校中青班和乡科班学员先后到山东济南、泰安、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进行了考察,感受到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和这些城市各具特色的发...

关于妇女在促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作用的分析与思考关于妇女在促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作用的分析与思考 xx市共有人口82多万,其中女性约38万。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妇女同男子一样,为xx市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十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了“农业基础、民营主体、商贸...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乡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落实“314”总体部署、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巴山之...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