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下面带来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1】【摘 要】自20世纪以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阅读
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表示小编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一篇!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特殊称谓,“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此同时,“文学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阶段,从酝酿到发生、发展又一直是一个历史过程,并具体在涉及“文学”和“革命”的前提下,充满两歧的特征。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具体解析4方面内容,探讨围绕“文学革命”的两歧性。在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下,本文期待以立体地方式揭示文学革命内在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在揭示两歧性的过程中,找寻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关键词:文学革命 两歧性 文学 革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块崭新的界碑,现代文学以此为标志全面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然而,正如文学的发展本身就存有紧密的延续关系,文学革命的出现一直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根源。即使仅以话语出现的方式衡量,“文学革命”出现的时间也早于1917年整体意义上的文学革命浪潮①。上述内容从历史的角度上获取证明,即为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程度上的阶段性。按照文学史通常勾勒的图景,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到白话文运动,再到“人的文学”的线索,的确可以通过先后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章得以证明(具体见下文论述)。但是,以本文的眼光看来,文学革命的独立性或日其本身并未获取足够的重视,就在于“文学革命”的行为方式必须通过文学自身的内质化过程来找寻,尔后才是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复杂的关系网络。在这一认知逻辑下,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的文学革命,一直是一个立体展开的过程,它在“文学”与“革命”的对峙和融合中,深刻体现了转型时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多维度、多面相的特点,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特点在具体地展开时,又是以“两歧性”为内在的动力。
一、“文学”与“革命”将“文学革命”一词拆开重新确立关系,主要因为二者在当时包含的历史内容远比今天想象的复杂。“文学革命”究竟是“文学的革命”,还是“文学需要革命”,或是本属于两个历史内容,一直与现代文学诞生过程中“革命”话语的意义网络密切相关。显然,在历经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的洗礼下,“文学”意义上的“革命”,已在分属于政治与文学的路向上,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在承继和对比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比前辈具有更为具体明确的主张。胡适坚定地以“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的论断进行实验,又在1916年8月21日寄给陈独秀信中,提出“文学革命的八事”,都说明“文学革命”一词的最初意义,是一场较为纯粹的“文体革命”。美国汉学家安敏成在回顾现代中国文学之“两种革命”(政治的与文学的)时曾指出:“当然,现代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反映时代混乱现实的一面镜子,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种巨大的使命便附加其上。只是在政治变革的努力受挫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才转而决定进行他们的文学改造,他们的实践始终与意识中某种特殊的目的相伴相随。他们推想,较之成功的政治支配,文学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感召力;他们期待有一种新的文学,通过改变读者的世界观,会为中国社会的彻底变革铺平道路。”现代文学诞生阶段的知识分子高度重视“文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将刊载于1915年lO月《甲寅》最后一期黄远庸致章士钊信中的“愚见以为居今论政,实不知从何处说起。……至根本救济,远意当从提倡新文学人手,综之,当使吾辈思潮如何能与现代思潮相接触,而促其猛醒”,作为“中国文学革命的预言”,充分说明了民初政治改革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和由此可能产生的知识分子“转向”。尽管,就文学本身而言,在历经晚清“三界革命”等文学革新运动失败后,当时的文学常常处于一种歧路彷徨的状态。文学革命的前夕,陈独秀在给胡适一则通信中提到的“文学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此非戏言,更非空言如何如何。《青年》文艺栏,意在改革文艺,而实无办法”,就在很大程度上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困惑。但是,文学革命的出现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历史要求,李大钊在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号上指出的“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最终态度决然的“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都说明“文学”在“革命”中占有的地位。“文学革命”时代,文学与革命之间的“位置”,当然还取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以胡适为例,在完成于日后的《逼上梁山》一文中,胡适曾自言1916年与梅觐庄等好友争辩的结果是这年2月到3月间,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学革命’全是文学工具的革命。”胡适这种颇具“历史进化论”倾向的主张,必然使其坚持语言工具的优先地位。不过,如果从另一方面去审视,则是胡适有别于他者对于“革命”的认识。按照美国汉学家格里德的说法,“尽管他(即胡适)总是十分轻松地谈到‘革命’,但在内心,他是怀疑种种革命运动的,而且对其结果也是悲观的。只有在把革命看做是进化变革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时,他才能接受革命这个概念。在他的文学革命与中国文学形式的进化史之间存在的那种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显然的例证。”事实上,对于“革命”,胡适一直将其作为“进化”途径的另一侧面并抵触其激烈、紧张的倾向。在写于1916年1月31日一篇致H.s.维廉斯教授的信中,胡适曾以英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议论,“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作为个人来说,吾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之过程,十分必需之过程……以愚所见,这个缓慢之过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之必需,又是人类进化之必需。’”胡适强调从基础作起的“革命”主张,与其深受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有关,而其外在表现则是进行语言工具的变革和尝试白话诗的试验。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本以“文学革命”为名,提出“新文学的八事”,但在具体发表时,胡适却将平素常常提到的“文学革命”,变为“文学改良”并加上“刍议”二字,而且,对于原本的“八事”顺序也进 行了调整。对此,胡适曾在不同文章中解释为“我用这个题目,说明是改良而非革命”;“胆子变小了,态度变谦虚了”,“全篇不敢提起‘文学革命’的旗子”。论现代文学诞生期“文学革命”的两歧性
延伸阅读:
古代广告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存现古代广告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存现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据史料记载,古代已开始使用实物广告、音响广告、标记广告、对联广告等多种形式。 本文作者发现...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
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文学阅读技巧可以极大地影响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决定今后我国文学阅读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
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文学中的功能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文学中的功能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摘要〕中国古代自传有其别于西方自传的特质,不能因其作者与传主名称表面的不一致而视之为寓言和反自...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哥特艺术手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描绘时代背景、表达人性的手法,其通过在封闭的哥特式背景中烘托出神秘...
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下面带来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方法【1】内容摘要:本人认为,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欣赏...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下面带来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1】【摘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巧妙的...
钢琴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钢琴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 摘要钢琴是一种通过旋律、音色和节奏等多方面进行演绎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丰富多采、变化多端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被世人称为“乐器之父”。...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演变过来,经历了一开始的为少数派人士所推崇,到现在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