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一年级《入学教育》教学反思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阅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比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比多少(比大小)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三、教具学具准备
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三、教学活动
(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 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二)动手操作,学习“〉”、“〈”、“=”
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
3、学习“3=3”
(1)一只小猴子说:我喜欢吃桃子,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子吗?
(2)一个猴子吃一个桃,3只猴子要吃3个桃子。桃子够吗?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各数由什么关系?(它们一样多,同样多、相等)
(3)教师:表示两种东西一样多,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图下面写上“3=3”并教读这个式子。
4、学习“3〉2”
方法与前面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表示,说说大于号的形状,
5、学习“3<4”
方法与前面相同。与小于号比较,借助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大于号的用法,如“大嘴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等。
6、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用手势表示不同等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
(2)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来
(3)5以内的数字比大小,填上正确的符号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比较物体多少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对应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 巩固练习
小学生的数学演讲稿
我热爱的数学
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正是因为我想用网去捉鱼,我才选择了数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从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站在高峰,但是我还是希望在山峰上看到山下的美丽风景。
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所喜欢的数学。
第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应用数学思考将抽象的数学工具运用在解答科学、工商业及其他领域上之现实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简单的举个例子:首先假设一年有365天,那么在一个有366人参加的聚会中一定有两...我热爱的数学
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正是因为我想用网去捉鱼,我才选择了数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思考的课程,逻辑性很强,所以,总会让人产生错觉。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从内心喜欢数学的。 记住,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站在高峰,但是我还是希望在山峰上看到山下的美丽风景。
下面我简单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所喜欢的数学。
第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应用数学思考将抽象的数学工具运用在解答科学、工商业及其他领域上之现实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简单的举个例子:首先假设一年有365天,那么在一个有366人参加的聚会中一定有两个人生日相同。
第二:数学之趣。
数学是非常的有趣的,这也是我喜欢数学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并且这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数学婚礼对联。现在我来给展示两句:
实数虚数两数搭配已成对,
内心外心双心结合正同心。
正数负数指数对数数数都成对,
实线虚线直线曲线线线均结偶。
第三:数学之美。
在我们生活的领域里,我们会随处可见一些带有数学特色的东西,而且都是非常的美。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岂不是能给我们的生活添加更多的色彩。
第四:数学问题。
有些时候虽然简单的问题,证明是相当的困难的。比如说,1+1=2以及四色猜想等。正是因为这样,才引起我非常大的兴趣。
数学科学不仅是一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它已渗透到经济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史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物质文明的基石。同时,接受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理训练而培养出的以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归纳、类比、分析、演绎的思维方法等为特征的数学素质,可以使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再生能力和移植能力。有了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做基础,就有了享受不尽的财富。
基于这么多的方面,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使我喜欢上了数学。我相信以后站在高峰上会看到我们前所未有的奇观。 答案补充 我的写作水平就这么高了,
如果不满意,可以再改一改
谢谢采纳!
一年级下数学位置说课稿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课 题 上 下(位置) 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课前准备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课 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
(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
(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课 题 前 后 (第2页) 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课前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课 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
延伸阅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精品1.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
一年级比多少教学反思1、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活泼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中国与日本,韩国与日本“比金牌”中让学生理解多...
小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全套教案(下册) ,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第一单元 位置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人教版小学16年级数学公式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1、 解:设参加科技类的学生有X人,艺术类的学生有(37-X)人。 X/5+(37-X)/3=9 3X+5(37-X)=135(方程两边同时乘以15) 3X+185-5X=135 5X-3X=185-135 2X=50 X=25 37-X=37-25=12人 答:参...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期末试卷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亲爱的同学:转眼间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又结束了,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在这里老师给你提供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希望你认真答题,让我们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例4.P76做一做,P77做一做,练习十七的第一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总结与反思:今天讲了例六《比多少》,题目是小华套中12个圈,小雪套中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圈?这节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