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我县第二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2007年第一季度,全县工业共制采掘业3家,造业企业47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3家,建筑业4家,总从业人数730人,注册资本5658万元。...+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试通过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分析,对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新一轮发展竞争优势做一些思考。
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发展迅猛,成就辉煌。工业经济综合
实力名列扬州第一,位居苏中第一方阵。
1、经济总量快速跃升。2007年,我市全部工业完成产值876亿元、销售收入806亿元、工业增加值153.6亿元、利税50亿元、利润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619亿元,利税47.8亿元,利润2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7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65.3%,**工业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在苏中地区位次不断前移。
2、企业规模迅速扩张。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6家,当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36家,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达130家。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诚德集团当年实现销售35亿元,扬石化、华伦化工、龙川钢管、快乐集团、科进船业、恒远机械、英泰集团等七家企业相继跃上10亿元以上台阶。
3、科技创新不断加快。我市重视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8%,重点企业科研费用占销售比重达2%以上。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扬州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4个、国家免检、免验产品5个、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70个。
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我市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2007年,全部工业万元产值电耗133.7千瓦时,同比下降8.9%;削减cod 679吨、so2664吨。对64家年能耗2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进行了重点监测,对1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26家电镀、31家锌业企业开展综合整治,组织实施30项节能改造项目,淘汰高耗能设备200台套,关闭违法违规小化工企业32家。
5、产业集聚效应凸现。2007年全市完成技改投入126亿元,工业技改投资月当量进入全省前16强,当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个。中海工业投资60亿元的船舶生产基地、诚德钢管投资20亿元的高钢级油井管等6个1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实施,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汽车生产及零部件、船舶制造及配套件、特钢生产加工、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渐成优势,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69%。汽配、船舶、环保机械三个产业进入全省150家产业集群、集聚区备选项目库,汽车零部件被定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具备独特的集聚优势。
6、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全市四大经济板块、五大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构建宁通公路以南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区域和100公里市域环路产业带规划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开发空间格局。全市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取得巨大进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新一轮发展基础已经形成。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美元贬值造成国际原油、贵金属、粮价、工业基础原料上涨。国际信用、金融、投资、股市动荡加剧。国家通胀压力加大,货币供应量回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人民币升值等对工业经济影响明显。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冲击,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
1、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尽管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较为突出。轻工、特钢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机械、电机等传统产品比重大,对原材料、能源依赖性高,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足2%,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多,与重点产业配套的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不快。对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部分产业无序发展。
2、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加迫切。现有支柱产业和重大技改项目科技含量偏低、能源消耗高、配套能力不强,部分项目低水平重复,工业集中区建设过于分散,投资强度偏低,集约发展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五小”企业、小化工整治任务艰巨。
3、企业发展制约因素不断增多。一是资金制约。部分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短缺,发展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尤为困难。二是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市钢管、化工、笔刷、工具、服装、洁具等一批优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盈利空间受物价、升值双重挤压。三是原材料涨价压力。物价指数持续上扬,企业生产成本、用工成本急剧上升,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经营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收缩经营,控减投资现象。
三、加快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面对严峻发展形势,为切实提升工业发展竞争力,下一轮发展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1、围绕发展目标,实现三大突破
。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确立“确保扬州第一,勇于领先苏中,奋力赶超苏南”发展目标。一是经济总量突破。大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做大规模总量,提升发展层次。今年工业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力争达到1250亿,明年规模工业总量突破1000亿,到“十一五”期末,工业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二是项目质量突破。切实抓好项目的论证、实施、投产达效等关键环节。建立园区、项目评估机制,提高项目整体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促进科学发展。今年力争技改投入突破200亿元,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三是节能减排突破。突出抓好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鼓励企业广泛采用节电、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25个,组织认定清洁生产企业28家,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年内确保关闭违法违规小化工企业68家,提前实现关闭小化工企业100家的目标。
2、围绕支柱产业,加快三个转变。围绕重点支柱产业群,推动企业在自主技术、规模优势、品牌创建、产业配套上求突破。一是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工具、服装、文体用品、发电机组、电力金具等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争创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档次提高。进一步放大特钢生产加工、汽车、船舶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做特、做精、做优,实现产业规模化。数控机床、机械电子、软件等优势产业瞄准现代产业最高水平,抢抓现代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增强配套能力,提升发展层次。二是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控制投资总量,提高项目质量,鼓励企业走内涵为主的发展之路。建立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引导重点企业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由粗放增长向集聚发展转变。加强产业引导,对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等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规划,加快沿江开发,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投资增长、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3、围绕增强实力,提升三个能力。积极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培育“百亿企业、百强企业、百年企业”,打造企业航母,增强骨干企业的支撑、示范与拉动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兴市”、“科技兴企”战略,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形成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加速孵化高新技术成果,鼓励引导企业建立“一站两中心”。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抢占行业制高点。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引导企业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全球化经营发展战略,更新营销理念,活化营销措施,加强销售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加强市场研究,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注重品牌建设,力争亿元以上企业向国家级名牌、商标冲刺,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一批成长型企业向省级品牌进军,打响**牌。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导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运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设计开发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电子化,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围绕协调服务,建设三大平台。营造发展氛围,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企业、服务工业、服务发展上。建设要素保障平台。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优惠政策。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做好能源、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制定电力应急预案。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互动,开通中小企业融资信息网,为企业和金融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畅通信贷投放渠道,努力化解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建设交流互动平台。加强重点企业交流互动,沟通协作,创造发展优势。引导重点企业管理层、百强企业经营层之间开展多种互动活动,组织产业龙头企业与相关企业供需交流。着重抓好亿元以上重点企业、机械电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配套企业、船舶配套件生产、电力金具、发电机组、文体用品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企业加强联谊、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抱团发展。建设人才培训平台。建设人才高地,着力培育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江苏职业经理人培训,利用“清华远程学堂”、“视训365”等平台,加快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延伸阅读:
法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调解机制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法院院长**带领院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部分党员共12人组成调研组,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大调解机制”,于4月8日—9日,分两组深入喀尔交...
吸取外地经验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月*日至*月*日,我们**市委党校中青班和乡科班学员先后到山东济南、泰安、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进行了考察,感受到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和这些城市各具特色的发...
农村少数民族妇女与生态旅游产业互促发展的思考素有“茶乡”之称的xx县,全县总人口13.71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7%,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占总人数的45.2%。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
浅析农副产品商标的培育与发展有牌子才能闯市场,有市场才能赚到钱。如今,品牌农产品已成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 **市是一个农产品生...
反贪工作中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好、快发展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自觉地为大局服务,为科学发...
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县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畜牧业生产动态,指导和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按照省局的安排部署,2008年5月3日至20日,**县畜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经济监管执法工作,但有很强的政治性。打...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技术工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整体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目前,我国技能人才还很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