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构建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07月27日 编辑 fanwen51.com

[我区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几点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保障 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但...+阅读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分关注民情民生,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城乡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促进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立足**县情,在注重加快推进经

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切实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县地##,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XX个乡镇中有XX个乡镇属于条件较差的山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到2001年,全县还有省定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7.5万,占人口总数的10.7,其中特困人口4.5万,占贫困人口的60,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素质低下、身体残疾、身患大病、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我们充分认识到:

抓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并推进了“以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实力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拓展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业”的“三增三化一拓展”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以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4,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1097元,使我县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变成省级贫困县。同时,我们坚持用解决贫困的办法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帮助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激发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重视维护社会公平,高度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困难,经常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了民困、解民难,较好地处理了效益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

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在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居民贫富不均等社会现象,部分城乡弱势群体甚至居无定所、生活无着,导致弱势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通过建立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消除了“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较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救助方法,着力构建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失学救助、残疾人特殊救助为主体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在建立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一是决策思维创新。按照“区分轻重,注重缓急,点上突破,面上推广”的原则,分别实施临时、紧急、短期和长期救助,让不同类别的贫困群众都能得到有效救助。二是救助观念创新。改变过去救助工作“政府一杆子插到底”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扶持”的社会风气。三是救助方式创新。一方面,注重给贫困群众“输血”,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另一方面,注重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突出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以实施“五大救助”工程为主体、“四大援助”为辅助的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实施城乡特困人口生活救助工程,让他们生活有着落。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2002年税费改革以后,我们就对1611名“五保户”落实了每人每年800元的养老金,2003年扩大供养了2870人。从2004年开始,我们修建了农村敬老院9所,对300多名“五保”老人实行了集中供养,2005年又增加了100人。二是实施农村“非五保”特困家庭生活救助。2003年4月,我们在下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非“五保”特困人口生活相当困难。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这部分人进行最低生活救助。第一批救助了1250人,每人每月给予3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我们扩大救助了8000多名非“五保”特困人口。到2005年底,保障人数达到10200人,救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三是认真落实城镇低保政策。对9800多名月收入低于150元的城镇居民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金按时足额实行打卡发放,人均月补差达到62元。

2、实施城乡特困无房、倒房户住房救助工程,让他们住有其所。2003年春节前夕,我们组织县级领导走访慰问农村贫困家庭了解到全县还有300多个特困农户因灾因贫倒房、无房居住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立即向全县广大干部发出号召,对这部分特困农户实施建房救助,由县里拿钱、乡镇组织、党员干部帮工为他们修建“爱心房”。仅2个多月时间

,就筹资230多万元,建起“爱心房”316栋790间,使812名长期无所栖身的特困农民住进了新房。2003年,县委、县政府又筹资800多万元,帮助农村因灾倒房且无自救能力的重灾户解决住房困难,建起2880栋“爱民房”。到2005年底,共建“爱心房”、“爱民房”3385栋,解决了10500名农村人口的住房困难。2004年,我们又针对部分城镇下岗特困职工住房难问题,全面启动了城区“安居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500多万建成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1000户城镇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当年就有150户城镇特困家庭乔迁新居。目前正在建设第三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3、实施城乡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工程,让他们病有所医。为解决城乡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2003年我们大胆决定,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对患有尿毒症、重症肝炎、重大意外伤残等8种大病的城乡困难居民,每年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医疗费用,让他们病有所医。2004年又启动了城市大病医疗救助。县政府设立了医疗救助办公室,每年县财政安排预算资金50万元,向社会募集资金80万元,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如易家渡镇唐家堰村白血病患者陈文学,为治病家里已经倾家荡产,我们先后通过医疗救助、社会捐赠等形式为其支付医疗费用6万元,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实施这项救助工程以来,已为1470名特困大病患者支付救助金230多万元。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也设立了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专项基金。近3年来,仅县人民医院就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400多万元。

4、实施城乡特困家庭子女失学救助工程,让适龄学生不失学。为保证城乡特困家庭子女和孤儿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采取多条途径救助失学子女。一是捐资救助。从2003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捐献年工资总额的

1、学校救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扶贫助学制度,并成立了“教育捐赠中心”,已募集扶贫助学资金86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8779人次。原**一中学生胡泊,母亲高度残疾,多次面临失学危险,我们及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解决了3万多元助学金,让他顺利进入湘潭大学深造并完成了学业;二是对口救助。2003年以来,我们坚持县级领导带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结对助学。目前,已有50多个市、县、乡镇单位在我县结对助学607人,落实扶贫助学资金33万元;三是奖励救助。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给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新生颁发政府“大学新生奖学金”;县人民医院也设立了“博爱奖学金”;香港人士发起成立了“刘志宏、何镜波高考奖”。目前,已奖励贫困大学新生750人。四是认真落实国家政策。仅2004年,我们便为8405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书杂费210万元;2005年,已为22701名学生发放“两免”和扶贫助学资金907万元。同时,逐步把县级助学资金重点向贫困高中生和应届大学生倾斜,从去年9月开始实行了助学金制度。

5、实施城乡残疾人救助工程,让他们残有所靠。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自救能力差,对他们进行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使1600多名残疾人通过康复治疗恢复了健康,其中每人资助1500元,为1100名肢残人安装了假肢;资助20万元,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使185名患者重见光明。投入资金100万元,通过分散和集中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使526名残疾人找到了就业门路,特别是让100多名盲人在按摩院找到了工作岗位。通过助学救助,使160多名残疾学生考上了高等学府。2004年,我们还每人单列资金3000元,对120名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实施建房救助,解决了他们住房难的问题。

在重点推进上述救助工程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临时和灾害应急救助、就业援助、司法援助、科技援助等制度,形成了覆盖广、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各种困难。

三、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保障,严格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机制

城乡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坚持从长远出发,逐步建立了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几年来,为把城乡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抓好、抓落实,县委、县政府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民政、教育等有救助职能的20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社会救助工作。各村(居)建立了社会救助申报点,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级级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社会救助工作组织体系。同时,对20个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行了规范,如县民政局承担主管、综合、协调职能;县财政局负责救助资金的管理监督;县教育局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县残联负责残疾人生活困难救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城乡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救助等。县长每季度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行一次调度,县委书记每半年对救助工作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县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汇报一次工作情况。

2、归口管理,形成合力。社会救助体系包含着多个单项社会救助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只有实行归口管理,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发挥救助资源的最大效益。为此,我们要求:所有社会救助工作由县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项救助款物进行终审。成立了社会救助管理局,作为具有行政职能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救助对象的申请受理、救助款物发放方案的拟订、救助政策和信息的衔接和汇总等日常事物,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力量,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负责制度间的衔接和制度各要素的配套,负责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和高效运用,从而改变了过去救助工作“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3、整合资源,保障资金。为了给社会救助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地措施。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救助多提供资金支持。近几年来,我们每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都在400万元以上。2004年,财政支付的社会救助资金达到了473万元。2005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了100万元预算用于社会救助,使社会救助资金达到了573万元。部分乡镇也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如新铺乡就安排资金25万元设立了大病救助基金,及时对本地工矿企业的矽肺病患者进行救助。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国家下拨的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我们坚持做到专款专用,不搞任何挤占挪用。三是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我们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和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支持,积极开展“助学日”、“助残日”、对口捐助、慈善捐助等活动,多方筹措救助资金,弥补政府救助资金的不足。近几年来,从社会这条渠道筹措的救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白云乡74岁的退休教师文非,1993年发起成立“扶贫助学基金会”,十多年如一日,已累计募集资金34.9万元。资金得到保障以后,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年初工作规划,研究统一的资金配置方案,确定救助项目,由各主管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4、规范操作,严格监督。为了使救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规范操作程序。对每项救助工作的原则、对象、程序、标准、款物发放等做了详细规定,还编制了社会救助体系网络图和工作程序示意图,实现了救助工作的全面覆盖和公开透明。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为保证将社会救助资金不折不扣地用在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身上,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实施意见》,在各乡镇区设立了“社会救助资金”专用帐户,每年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确保了资金安全。三是加强社会监督。我们推行了“三公示”、“四公开”制度,即:村级评议公示、乡镇核查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公示;救助程序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内容公开、救助标准公开。还专门在县救助办公室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在各乡镇设立了举报箱,在每个村(居)聘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社会救助义务监督员。建立了社会评议制,定期将社会救助工作情况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公布,并通过政务、村务栏定期公开。

几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建立科学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通过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家里,使贫困群众得到党和政府给予的实惠,广大群众耳闻目睹,深受感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增强了,对干部的亲切感加深了,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白云乡康坪村梁典金老人得到了社会对他的救助后,动情地说“我经历了许多事情,原来对共产党的干部不关心老百姓困难有看法,现在觉得不是那回事了。”

二是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难、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等突出困难,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化解了社会矛盾,确保了社会和谐安宁。近几年来,我县没有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越级上访、因矛盾激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暴力案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三是激发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活力,调动了民力。通过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白云乡晏家棚村残疾人晏新华,1998年9月通过县残联安装假肢后,开办家庭经销店,大力发展种养业,每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康复扶贫脱贫典型”和“残疾人自强模范”。2002年以来,共有5000多人通过社会救助走上了富裕之路。

延伸阅读: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拓展内涵、扩大影响、开拓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鼎城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的...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运作的思考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2%,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湖北省2015年将步入老龄...

浅析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运用各种手段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和社会资源,把管理、防范、控制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基层基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综合治税建设的探索社会综合治税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协税护税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依靠征管方式、征管手段的创新,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加强税源的源泉控管,建立起适应社...

法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调解机制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法院院长**带领院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部分党员共12人组成调研组,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大调解机制”,于4月8日—9日,分两组深入喀尔交...

吸取外地经验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月*日至*月*日,我们**市委党校中青班和乡科班学员先后到山东济南、泰安、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地进行了考察,感受到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和这些城市各具特色的发...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管理办法探索如何做好社区新阶层人士工作,是摆在统战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理论和政策,进一步阐述了开展新...

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实践总结报道 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21世纪,资源成为了一个阻碍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有...

大学生暑期"笃行走基层"社会实践总结报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很容易与社会脱轨。在学校里学习,更多的还是学习理论知识,只有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进行接触,才能真正了解社会,从而适应社会,在...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