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名人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阅读
吕氏春秋中的故事
故事一 有两个争强好胜的齐国勇士,一个住在东郭,一个住在西郭,有天碰到一起,西郭勇士问有肉下酒吗?"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吗"东郭勇士说.于是,两人找来些豆酱,拨出刀来,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着豆酱吃将起来,谁也不服输,直吃到两人都倒毙在地上. 这个故事在我看的版本里,是用来说齐鲁人多豪侠和猛士的.但这样的故事却看的我不寒而栗.在古代,凌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刑罚了,而这两个人却为了逞一时之气用这样可怕的方法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的毫无价值,喂喂饥民恐怕也比这样拿自己的肉下酒要好很多吧.古人的思维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他们经常做些在我们看来十分荒谬的事,可是这样的事却能受后世那么多人的推崇,难道真是在传统的血液里浸淫了太久,连思维都那么一致了吗? 故事二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故事三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热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说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
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本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吕氏春秋里的典故有哪些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
“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你所看到的真的是事实吗?还是仅仅是你从一个点、一个面的观察所得?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吕氏春秋有哪些成语故事
逐臭之夫《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两则》与《察今》中的三则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两则》一课摘选自《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察今》一文。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察今”是“明察现在社会情况”的意思,《察今》一文从分析“时”与“法”的关系论述变法的重要性。 《察今》一文说:“法”是人们审察时代形势的客观存在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况认识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法也必须随之而变。古今情况不同,所以古法不可死搬,而应明察现在社会形势来立法,随后运用“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循表夜涉”三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阐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观点。 在《察今》一文中,这三个寓言的排列和我们学习的顺序相反,是按“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的顺序列举的,这个顺序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序。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循表夜涉”这三个寓言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分别从人(对象不同)、地(地点不同)、天(时间不同)三个角度举例,分别说明“对象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悖’”;“地点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惑’”; “时间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悲’”。 《〈吕氏春秋〉两则》中的“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与“循表夜涉”一起告诉读者(其实是想告诫秦国的统治者),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情况变了,法令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以求治理国家,进而统一天下。这就是《察今》一文的写作目的。 现在,《察今》一文对我们的提示则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察今》一文的突出特点。因为寓言用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这些带有夸张性的故事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们引以为戒。
延伸阅读:
春秋的名人名言1、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4、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言之...
甘洒汗水写春秋甘洒汗水写春秋 记青海省湟源公路段机修班班长妥文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妥文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翻开他的履历表,可以看出,他没有大起大落的坎坷经 历和跌宕曲折的传奇色彩,他...
首都京剧春秋60年首都京剧春秋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京剧改革和发展一直高度重视。首都北京是中国京剧发展的重要阵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回溯首都地区京剧工作走过...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反思《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反思 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
三字经中的故事有哪些具体的故事文明礼仪三字经 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好学生,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见老师,问声好。见同学,问声早。 上下楼,靠右行。互礼让,要记牢。楼道内,静清净。 教室内,莫喊嚷。桌...
有关感恩老师的故事一定要是故事可以是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是一支红烛,一点一点的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近我们的心灵...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生活中的哲学故事相克相生的谋略 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青蛙...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名人有哪些,两晋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 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