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用文的生态写作]“生态写作”是目前写作领域广泛探讨和研究的一个新的概念,“生态作品” 不断受到人们的认同和称赞,那么生态写作能不能在应用写作中得到借鉴与应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试就...+阅读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尽管多学科都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但写作学坚持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语境指的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写作者思想言论表达的条件,又称表达空间。
一方面,具体的写作行为总是在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发生的,写作的主题思想总是在写作者对客观生活及各种事件的认识基
础上提炼而来;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成为制约写作的条件,它是否接纳或容许写作者的思想,还要看它是否触及语境中的种种禁忌。简言之,在发生的意义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生长的意义上,语境是写作的条件。
语境由或隐或显、或“硬”或“软”的多元因素所构成,它以话语禁忌的形式构筑“边界”、显示存在。
这些因素,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时代精神。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神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如果写作者的思想超越了它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其思想就不会得到承认,语境不会为它而存在,它也就失去了表达空间。例如,在科学史上,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一定阶段,不承认新发现或新见解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在谈到时势造英雄的史观时说到:“甚至是伟大的思想(或者特别伟大的思想)往往受到所谓zeitgeist——时代精神或文化气氛——的约束。所以,对一种发现的接受和使用,受到一定文化、地域或时期的主要思想模式的限制。这样,在某一文明时期中,一种太新或太荒谬而不能得到承认的思想,可能在一代或一百年以后会很快、很容易地被接受。”他说,“除非时代精神为伟人的主张作了准备,他的话是不会被人们听从的(或者他可能受到嘲笑,或者把他烧死——这也可能决定于时代精神①,……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②
但时代精神的要求只能通过代言人来表达。这些代言人,他们是历史必然性的最先认知或感知者,可叫做先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他们超越了阶级、国家或民族的立场,因此往往被指责为贰臣逆子,然而却是阶级、国家、民族的良心!
其二是主流意识,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在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是最为显著、最有刚性、最具强势的语境规范因素。它现实地要求着、事实上也占据着最为广大的表达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论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构成最为复杂的语境背景因素。它既是隐性的,又是强势的。它是主流意识的形成基础。例如,没有儒家道统,不会有专制政治,因之,主流意识也得服从其规范。文化传统的禁则,是通过统治者的法规来体现,通过主流意识来控制的。例如,2003年6月号的《读者》发行了又收回,原因是它刊登了《人性寓言》,文章大谈穆斯林所忌讳的猪,而兰州则是穆斯林的聚居地。此事惊动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此,加拿人艾伯塔学院的文学教授梁丽芳说,穆斯林的感情应当受到尊重。她说,种族问题,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的“感觉迟钝”。与此相类的更为著名的是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他因写了《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被伊斯兰世界认为亵渎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因而作出了一项教法判决,于1989年2月13日由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判处作者死刑,10多年来一直追杀不止。
其三是民间话语。即广大民众“活法”的一种世俗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要求。有一本当代民谣选集,书名叫《老百姓的天空》,正通俗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民间话语的内涵。这是一方表达广大平民百姓愿望、欲求、意志的园地。阿q的世界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流行”是它的通用包装。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发泄,可以抗辩,可以逃12全文查看避,可以麻醉。它既与主流意识并行不悖,义顽强地抗拒着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和吞并,所以它总给人一种对抗的意味,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三者关系,不管是在历时或共时的意义上,都有统
一、兼容、不相容的情况。
三者统一,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其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民众的愿
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础,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④另一种情况:即使是统治阶级处于衰退阶段,也存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区间,所以也存在统一问题。三者统一的情况,写作的表达空间最大。
有两者交*兼容的区间。只要存在兼容,语境空间就相对比较大。
但当互不相容时,就产生了三对主要的矛盾: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的矛盾。因为主流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就有了阶级的局限,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当这个阶级不处于上升阶段时,其意识往往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矛盾于是呈现出来并愈趋尖锐化。
“主流思想”与“民间话语”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以及各自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对矛盾是“天然的”和普遍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显与隐和强与弱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两者有可能在最人程度上统一。但有时也有相当尖锐的表现。例如,有一个资深报人就说,“新闻工作特难搞:上面要所好的,下面要听差的,为难了我们动笔的。”
“前卫思想”或曰“先知思想”与“世俗观念”的矛盾。大众意识往往是钝化了的、习惯化了的意识,一般比较保守。大众的思想要进步、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往往要*能敏锐感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者的引导。这些人只是少数,也只可能是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可叫他们为“前卫”人物或“先知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市场”,其思想不被人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悲哀。这种悲哀鲁迅在小说《药》里已有深刻揭示。
写作语境的特征,如上所述,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其次,具有空间性。此空间有时表现为地理性的区域空间。例如,有的作品在此地区(国家)轰动一时,大为畅销,却在彼一地区(国家)遭到禁止。有时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背景。再次,具有弹塑性。由于语境是多元的,各元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矛盾的运动便使它具有了扩张或挤压的消长互让的弹性空间,这为写作者驾驭语境,扩大表达空间提供了基础。最后,它还具有变化性。为什么同是一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昨日还盂毁无誉,今日却大紫大红;或曾经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却湮灭无闻?语境在变化也。
语境的功能,可以借用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决定写什么和左右怎么写。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经常被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不同的时期取材的角度明显不同。当社会要倡导青年读书的时候,南郭先生便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不学无术,最终会落个可悲的下场;当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时,齐宣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由于齐宣王对吹竽者不加考核,引出了当前要建立严格考核人才制度的主题;当社会呼吁机构改革时,又说,是齐宣王每听“必三百人”的“大锅饭”体制害了南郭先生,使得他身无长技,所以必须改革“大锅饭”体制。再如伯乐这个人物,一会儿他是选拔人才的圣者,一会儿又变成“个人说了算”的典型,是什么使得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当时的社会需要也。自居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刘熙载认为:“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⑥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谓“与时为消息”,就体现了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客观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渗透到写作的技术层面,使得“怎样写”摆脱了传统的技巧色彩而具有了智慧的价值,使得写作者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玩”,而必抱着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认真真地作别无选择的选择和创造性的操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例子中体味到这一点。
大概是1992年,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时便面临一个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大批大批的人员“下岗”。各种宣传机器自然要为这一改革大造舆论,各路写作者也自觉地投入到“鼓与呼”的阵线上。有的媒体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三铁’破‘三铁’”(甩“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等口号,很激昂、很响亮、很有气势、很有来头。但是,这种宣传却引起了相反的心理效果,因为这些提法太硬、太无情、太伤感情、也太叫人难以接受。对于下岗者来说,下岗还要背着一个“庸人”或“多余人”、“懒汉”之类的“头衔”,心里怪不是滋味。这样容易引起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这种宣传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延缓改革进程的作用。
当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宣传战略。于是,报端上出现了另外“提法”的文章,例如:
富余人员之所以富余,是因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企业来说这是坏事,对劳动者来说也一样是坏事。它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来可以成为“龙”的,在“大锅饭”中也只能做一条“虫”。有一些下岗人员虽不能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但不能“登山”未必就不能“下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力不从心的岗位上下来,换个地方或许就能在新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富余就是机遇,这对于那些因懒、散和技术水平低而下岗的人来说也一样适用。他们的毛病,是“大锅饭”养出来的。如今“大锅饭”没了,要吃饭就得*自己的努力去“找米下锅”,这不正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吗?……⑦
……现在有种错觉,好像改革一深入,就会改出一大批厚脸皮吃救济的无用之辈。其实世上没几个庸才,多的是放错地方的人才。许多下岗人员,绝对不笨,主要是不适应原有岗位,有些人培训到退休也未必完全适应,而换个岗位,不用培训也能很快适应。这种岗位本厂没有,本厂外肯定有。别以为企业一门心思想把包袱甩给社会,也许人家多的,正是我要的。这叫人才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让富余人员长期在企业内待业,不光束缚企业手脚,也会耽误待业者才能的更好发挥。
的确,由于人才流动渠道多年不畅,许多人不清楚自己应在什么岗位上较为合理。如果真正形成机会均等的就业竞争机制,宁肯一辈子吃救济的人总是个别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选择,绝大多数人会各得其所的……⑧
请假设你就是一名即将“—卜岗”的人,你读了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觉得气顺一些,没有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对自己更充满信心?
这就是写作的策略调整。
一开始,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也代表了改革的要求,但为具体语境所不容,效果适得其反。改变了的提法和写法,只不过是相同目的的另外一套话语表达方式罢了,然而,有了这种改变,初衷与效果才比较好地统一起来了,写作的目的才能达到,它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改革进程的作用,才算是有益于世之作文。表面看,这纯粹是表达方式写作技巧层面的操作,但这种操作又并不是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是语境真正操控了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运用。
从这一观点看,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技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没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就不会选择那特定的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例如“春秋笔法”这种技法的生命力,在于产生“春秋笔法”的语境千百年来一直在滋润着它。所以,写作的操作并不是纯技巧的运用。写作技巧只是人们对有关写作的感性经验知识的归纳,它们基本上是静止的、孤立的、甚至是机械的。我们懂得有些什么技巧和这些技巧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一回事,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和怎样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表层是对技巧的操作及对技巧操作的操作(驾驭技巧操作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深层是写作者利用写作这一工具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一种操作。这一切都统一于文本的处理过程中。表层的操作是一种工艺,深层的操作则是一种智慧的释放。想一想鲁迅杂文中的“曲笔”和王蒙作品中的“幽默”等技巧的运用,我们就不难认识这一点。12全文查看语境(con),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尽管多学科都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但写作学坚持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语境指的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写作者思想言论表达的条件,又称表达空间。
一方面,具体的写作行为总是在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发生的,写作的主题思想总是在写作者对客观生活及各种事件的认识基
础上提炼而来;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成为制约写作的条件,它是否接纳或容许写作者的思想,还要看它是否触及语境中的种种禁忌。简言之,在发生的意义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生长的意义上,语境是写作的条件。
语境由或隐或显、或“硬”或“软”的多元因素所构成,它以话语禁忌的形式构筑“边界”、显示存在。
这些因素,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时代精神。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神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如果写作者的思想超越了它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其思想就不会得到承认,语境不会为它而存在,它也就失去了表达空间。例如,在科学史上,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一定阶段,不承认新发现或新见解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在谈到时势造英雄的史观时说到:“甚至是伟大的思想(或者特别伟大的思想)往往受到所谓ziis——时代精神或文化气氛——的约束。所以,对一种发现的接受和使用,受到一定文化、地域或时期的主要思想模式的限制。这样,在某一文明时期中,一种太新或太荒谬而不能得到承认的思想,可能在一代或一百年以后会很快、很容易地被接受。”他说,“除非时代精神为伟人的主张作了准备,他的话是不会被人们听从的(或者他可能受到嘲笑,或者把他烧死——这也可能决定于时代精神①,……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②
但时代精神的要求只能通过代言人来表达。这些代言人,他们是历史必然性的最先认知或感知者,可叫做先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他们超越了阶级、国家或民族的立场,因此往往被指责为贰臣逆子,然而却是阶级、国家、民族的良心!
其二是主流意识,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在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是最为显著、最有刚性、最具强势的语境规范因素。它现实地要求着、事实上也占据着最为广大的表达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论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构成最为复杂的语境背景因素。它既是隐性的,又是强势的。它是主流意识的形成基础。例如,没有儒家道统,不会有专制政治,因之,主流意识也得服从其规范。文化传统的禁则,是通过统治者的法规来体现,通过主流意识来控制的。例如,2003年6月号的《读者》发行了又收回,原因是它刊登了《人性寓言》,文章大谈穆斯林所忌讳的猪,而兰州则是穆斯林的聚居地。此事惊动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此,加拿人艾伯塔学院的文学教授梁丽芳说,穆斯林的感情应当受到尊重。她说,种族问题,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的“感觉迟钝”。与此相类的更为著名的是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lmn rushdi),他因写了《撒旦诗篇》》(h snic vrs),被伊斯兰世界认为亵渎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因而作出了一项教法判决,于1989年2月13日由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判处作者死刑,10多年来一直追杀不止。
其三是民间话语。即广大民众“活法”的一种世俗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要求。有一本当代民谣选集,书名叫《老百姓的天空》,正通俗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民间话语的内涵。这是一方表达广大平民百姓愿望、欲求、意志的园地。阿q的世界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流行”是它的通用包装。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发泄,可以抗辩,可以逃[]避,可以麻醉。它既与主流意识并行不悖,义顽强地抗拒着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和吞并,所以它总给人一种对抗的意味,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三者关系,不管是在历时或共时的意义上,都有统
一、兼容、不相容的情况。
三者统一,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其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民众的愿
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础,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④另一种情况:即使是统治阶级处于衰退阶段,也存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区间,所以也存在统一问题。三者统一的情况,写作的表达空间最大。
有两者交*兼容的区间。只要存在兼容,语境空间就相对比较大。
但当互不相容时,就产生了三对主要的矛盾: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的矛盾。因为主流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就有了阶级的局限,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当这个阶级不处于上升阶段时,其意识往往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矛盾于是呈现出来并愈趋尖锐化。
“主流思想”与“民间话语”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以及各自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对矛盾是“天然的”和普遍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显与隐和强与弱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两者有可能在最人程度上统一。但有时也有相当尖锐的表现。例如,有一个资深报人就说,“新闻工作特难搞:上面要所好的,下面要听差的,为难了我们动笔的。”
“前卫思想”或曰“先知思想”与“世俗观念”的矛盾。大众意识往往是钝化了的、习惯化了的意识,一般比较保守。大众的思想要进步、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往往要*能敏锐感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者的引导。这些人只是少数,也只可能是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可叫他们为“前卫”人物或“先知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市场”,其思想不被人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悲哀。这种悲哀鲁迅在小说《药》里已有深刻揭示。
写作语境的特征,如上所述,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其次,具有空间性。此空间有时表现为地理性的区域空间。例如,有的作品在此地区(国家)轰动一时,大为畅销,却在彼一地区(国家)遭到禁止。有时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背景。再次,具有弹塑性。由于语境是多元的,各元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矛盾的运动便使它具有了扩张或挤压的消长互让的弹性空间,这为写作者驾驭语境,扩大表达空间提供了基础。最后,它还具有变化性。为什么同是一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昨日还盂毁无誉,今日却大紫大红;或曾经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却湮灭无闻?语境在变化也。
语境的功能,可以借用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决定写什么和左右怎么写。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经常被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不同的时期取材的角度明显不同。当社会要倡导青年读书的时候,南郭先生便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不学无术,最终会落个可悲的下场;当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时,齐宣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由于齐宣王对吹竽者不加考核,引出了当前要建立严格考核人才制度的主题;当社会呼吁机构改革时,又说,是齐宣王每听“必三百人”的“大锅饭”体制害了南郭先生,使得他身无长技,所以必须改革“大锅饭”体制。再如伯乐这个人物,一会儿他是选拔人才的圣者,一会儿又变成“个人说了算”的典型,是什么使得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当时的社会需要也。自居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刘熙载认为:“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⑥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谓“与时为消息”,就体现了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客观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渗透到写作的技术层面,使得“怎样写”摆脱了传统的技巧色彩而具有了智慧的价值,使得写作者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玩”,而必抱着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认真真地作别无选择的选择和创造性的操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例子中体味到这一点。
大概是1992年,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时便面临一个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大批大批的人员“下岗”。各种宣传机器自然要为这一改革大造舆论,各路写作者也自觉地投入到“鼓与呼”的阵线上。有的媒体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三铁’破‘三铁’”(甩“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等口号,很激昂、很响亮、很有气势、很有来头。但是,这种宣传却引起了相反的心理效果,因为这些提法太硬、太无情、太伤感情、也太叫人难以接受。对于下岗者来说,下岗还要背着一个“庸人”或“多余人”、“懒汉”之类的“头衔”,心里怪不是滋味。这样容易引起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这种宣传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延缓改革进程的作用。
当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宣传战略。于是,报端上出现了另外“提法”的文章,例如:
富余人员之所以富余,是因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企业
延伸阅读:
浅谈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浅谈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
党性分析材料写作指导党性分析材料的文体特性 党性分析材料是党员以个人名义向党组织报告自身党性状况的文书,属报告类。因此,也可叫党性分析报告。党性分析材料既有别于一般的理论文章,也不同于述...
应用写作概说“现定于星期一在县里召开经济研讨会,时间一天半,请依时出席”。具体的时间、地点没有交代,与会者如何“依时出席”?又如一则寻物启事,不写自己或联系人的姓名、地址等,叫拾获者...
如何写作政务信息如何写作上报信息 什么是信息?广义的信息就是消息。我们研究的是狭义信息,具体说,是专指党政信息。既然做信息是做消息,不难理解,它有通风报信、打小报告的功能。信息工作说白一...
浅谈上行文的写作方法文章标题:浅谈上行文的写作方法 浅谈上行文的写作方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报告、请示的写作原则、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企业上报的上行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词】上...
典型材料的写作过程和要求文章标题:典型材料的写作过程和要求 一、典型材料的写作过程 (一)调查了解,胸有成竹 典型材料的写作,也象其他文体一样,首先要调查了解。包括普遍调查、重点调查、专题调查、统计...
请示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国际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请示”“使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它是下级机关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向上级机关有所请求时使用的一个文种。它的缘由是是否准确、...
意向书写作的基本要求含义 意向书是国家、单位、企业以及经济实体与个人之间,对某项事务在正式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之前,由一方向另一方表明基本态度或提出初步设想的一种具有协商性的应用文书。作...
邀请函的写作方法及邀请函邀请函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口头或者电话方式邀请别人做客,但是如果遇到比较正式的场合,例如商业聚会、正式晚餐或婚礼等场合,就需要我们发送正式的书面邀请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