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阅读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了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至而立之年。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
人的命运,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拉开帷幕2007年6月7日是高考开始的日子。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持续10年的大学推举制结束。当年12月10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成为了现实。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高考,570万人报名考试,27万人被录取。
51岁的苏建国先生谈起他的过去,感慨万千地说:“60、7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是没有出路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1975年高中毕业的苏建国先生跟随学校的毕业生一起去农村插队,由于出身不好,尽管酷爱读书的苏先生根本与上大学无缘,那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8月当苏建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机会终于来了!”离12月份考试尽管只有4个月的时间,苏建国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专心埋头于书本,由于勤奋努力,考试顺利通过,最终苏建国被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录取。
而去年苏建国的儿子苏醒也参加了高考,儿子的境况比他当年高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小学黑芝麻到东直门中学,儿子一路顺利走来。苦学之余,儿子喜欢绘画、拉小提琴……老苏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时,个性空间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发现我儿子和我当年高考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静。”
两代人参加高考的不同心态,折射出30年来高考发生的诸多变迁,让苏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录取比例的变化;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相近,录取比例为2:1。新课改:教育改革发起主攻如果说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战役就是课程的改革了。拥有43年教龄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孙蒲远老师在谈到2007年新课改的施行对记者:“新的课程改变标志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
新课改确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现如今,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热望。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就一篇课文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同老师一起找答案”,在课后,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靠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询、同事间探讨等形式,最终在课堂上和学生通过探讨,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记者上学时可比拟,30多年前郎微大姐就读于北京遂安伯小学,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背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孙蒲远老教师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教语文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0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是广大教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12全文查看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
“十五”期间,北京逐步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被规定为196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的必修课。
告别孙老师,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古人一句话:“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对中国30教
育改革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做一个注解。12全文查看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了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7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至而立之年。30年前,当他们刚刚降生的时候,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就在那一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了。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
人的命运,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拉开帷幕2007年6月7日是高考开始的日子。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远离校园的学生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持续10年的大学推举制结束。当年12月10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成为了现实。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高考,570万人报名考试,27万人被录取。
51岁的苏建国先生谈起他的过去,感慨万千地说:“60、70年代的初中毕业生当时是没有出路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1975年高中毕业的苏建国先生跟随学校的毕业生一起去农村插队,由于出身不好,尽管酷爱读书的苏先生根本与上大学无缘,那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1977年8月当苏建国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喜悦的心情简直难以形容:“机会终于来了!”离12月份考试尽管只有4个月的时间,苏建国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专心埋头于书本,由于勤奋努力,考试顺利通过,最终苏建国被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与传感器专业录取。
而去年苏建国的儿子苏醒也参加了高考,儿子的境况比他当年高考不知要好多少倍,从小学黑芝麻到东直门中学,儿子一路顺利走来。苦学之余,儿子喜欢绘画、拉小提琴……老苏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不比我们那时,个性空间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发现我儿子和我当年高考时的心态相比,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平静。”
两代人参加高考的不同心态,折射出30年来高考发生的诸多变迁,让苏建国感受最深的是录取比例的变化;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比例为29:1,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相近,录取比例为2:1。新课改:教育改革发起主攻如果说恢复高考是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战役就是课程的改革了。拥有43年教龄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孙蒲远老师在谈到2007年新课改的施行对记者:“新的课程改变标志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
新课改确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现如今,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热望。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就一篇课文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同老师一起找答案”,在课后,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要靠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询、同事间探讨等形式,最终在课堂上和学生通过探讨,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参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远非记者上学时可比拟,30多年前郎微大姐就读于北京遂安伯小学,那时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一言堂教育,整节课都在听老师讲,课上得枯燥、乏味,课后老师还会布置一大堆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试学生们就得开夜车背考试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完全代替了过去的一言堂式教育,教育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孙蒲远老教师清楚地记得,30年前她教语文时,每节课都要在黑板上反反复复写字,不够写了,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很多老师的手指都被粉笔烧出了裂口,那时,哪里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课居然用起了电脑,只需鼠标轻轻一点,资料应有尽有。
从粉笔加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30年来,教学手段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这是广大教师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教学工具的现代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点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
“十五”期间,北京逐步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被规定为1960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在职教师的必修课。
告别孙老师,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古人一句话:“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对中国30教
育改革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做一个注解。
延伸阅读: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
中国企业需要什么价值观建设智慧型组织的第一步是实现精神资源的共享,也就是建立共享的核心价值观。 这里的“共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该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内在认同,也...
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目前,中国企业和已经很成熟的大企业不一样,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过往发展中,我们所做的,一个是捕捉发展机会,另一个是加强应对市场、产业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应对变化的速度和...
解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模式在了解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战略之前,我们要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做一次厘清。企业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操中,恰恰这一最简单的概念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但又是这一...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第一,对企业文化的存在形态有了广泛的共识。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自发的存在;一种是自觉的存在。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是有企业就有的,只要企业一经诞生,在...
什么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这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必须要如下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
何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哲学为王。日本企业文化的背后是日本哲学,美国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西方哲学,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就是要创建基于中国伟大哲学的、真正符合中国企业的文化命脉的中国式管...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评介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
中国东盟博览会邀请函主办单位: 组展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南宁市百斯嘉会展有限公司 地点: 中国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设国际标准展位4000个) 主会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室内展位2800个,室外展位60...